安徽农大实践团深入怀宁蓝莓产业一线探寻乡村振兴 “蓝色动能”
与蓝莓种植基地负责人合影
本网讯 七月皖西南,暑气蒸腾。在黄墩镇的田野间,连片稻田旁,一片片被防鸟网笼罩的蓝莓园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安徽蓝莓产业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赴黄墩镇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当地各村,通过座谈交流、田间调研、加工探访等多种形式,倾听产业一线声音,探寻 “深蓝色小灯笼” 如何点亮乡村振兴蓝图。
座谈交流 厘清产业宏观脉络
实践活动伊始,实践团便与黄墩镇农业部门开展专题座谈。会上,镇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黄墩镇蓝莓产业从土壤检测、政策扶持到规模发展的完整历程,为团队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整体轮廓。“此次座谈让我们对黄墩镇蓝莓产业有了系统认知,也让后续的田间调查更具针对性。” 实践团队长在会后表示。此次座谈不仅为实践团明确了调研方向,更为校地双方未来在蓝莓产业发展上的合作搭建了潜在桥梁,提供了切入点。
田间调研 把脉各村发展模式
随后几日,团队深入各具特色的村庄,开展扎实调研,挖掘各村蓝莓产业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桐元村,队员们观察到完善的管道化施肥与精细排水系统。种植户向同学们介绍,盛果期亩产可观,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并为周边提供了千余个务工岗位。“我们现在对技术的需求非常迫切。”一位农户的心里话,被队员认真记在了调研笔记上。
面对花山村山地种植的局限,队员们详细记录了村民应对果蝇危害、拓展销售渠道的积极尝试。独秀山社区作为产业龙头,展示了“企业+基地”的规模优势。美林公司实现了从育苗、种植到销售的闭环,其技术人员定期指导、稳定收购的模式,让队员看到了“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稳定”的生动案例。
良加村的多元销售渠道和创新性的“蓝莓-桃子-茶叶”轮作模式,则展现了提升土地综合效益的灵活思维。高楼村二十年的种植积淀则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依托酸性砂土优势,坚持人工除草、有机施肥,多个品种鲜果直销山东,形成了稳定市场。尤其让队员们触动的是,蓝莓产业为村中老人带来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实现舞台。
在岭北村和镇集体基地,负责人向团队介绍了以收购与采摘为主的销售现状,以及规划中“蓝莓+旅游”“蓝莓+垂钓”的产业融合新业态,为同学们展现了产业未来的多元可能性。
加工探访 洞察产业延伸价值
除了田间调研,实践团还走访了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该公司深加工车间,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蓝莓从鲜果加工成果酒、果醋的全过程,对科技赋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深加工能有效应对鲜果市场价格波动,是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产业韧性的关键。” 一位队员在参访后说道。
青春践行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连日来,实践团成员白天奔波在田间地头与生产一线,夜晚则集中整理调研笔记、研讨典型案例。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见证了科技兴农的蓬勃态势,也深刻认识到农业 “看天吃饭” 的特性及风险相伴的常态;既记录下产业规模发展的成果,也真切感受到经验丰富的乡贤劳力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不需要滤镜,需要我们看到真实的汗水与困难,然后选择行动。” 在实践总结会上,一位队员的发言引发大家共鸣。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青年学子,虽难以立刻改变产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但可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协助对接技术指导、拓展销售渠道、宣传推广当地蓝莓产业等。
此次怀宁之行,为实践团每位成员心中种下了关注乡土、服务 “三农” 的种子。大家表示,未来将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以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朱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