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教之窗 > 正文

江镇中心学校:15载红色传承铸就精神丰碑

时间:2025-04-09 15:30:44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修祥  

  本网讯 在江镇中心学校,有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已经持续了15年。这堂课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沉闷的说教,而是以脚步丈量历史,以行动传承精神。每年清明时节,师生们步行十余里,祭扫烈士墓、擦拭墓碑、为碑文描红、重温入队誓词……这一系列庄重而质朴的仪式,构成了江镇中心学校独具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这门课程不仅入选《安庆市:本土“红色资源“助推学科思政建设》优秀案例,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红色的种子,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脚步丈量历史,行动传承精神

  十五年前,当江镇中心学校第一次组织学生步行祭扫烈士墓,或许没有人想到这个活动会持续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深。选择步行而非乘车,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无论是祭扫位于新联村的汪增禄烈士墓还是位于上丰村的何世玲烈士墓、江镇村的教育先贤汪永洁墓,让习惯了汽车代步的孩子们体会到革命年代先辈们行军跋涉的艰辛。路上,老师们讲述当地革命历史故事,将书本知识与脚下土地联系起来,抽象的红色历史教育变得具体而亲切。

  扫墓环节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擦拭墓碑,一笔一画为褪色的碑文描红。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仿佛在与长眠于此的烈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冰凉的墓碑在手中逐渐变得清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中的名字突然有了温度。六年级学生何雅婷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描红了汪增禄烈士的名字,感觉他不再是遥远的历史人物,而像是我们家族的一位长辈。”这种情感连接,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难以替代的。

  仪式唤醒记忆,誓词叩击心灵

  重温入队誓词环节,成为行走思政课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站在烈士墓前,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回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上演,却总能唤起孩子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少先大队辅导员邢顺顺观察到:“同样的誓词,在教室里背诵和在烈士墓前宣誓,效果完全不同。后者会让孩子们眼含泪光,声音哽咽。”

  学校还创新性地开发了“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由高年级学生担任讲解员,为低年级同学讲述墓碑背后的英雄事迹。这种朋辈教育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通过讲述—倾听—反馈的互动过程,深化了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五年级一班王子佑奶奶反映,孩子参加活动后,会主动查找家乡革命历史资料,甚至会让家人带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本土资源焕发新生

  江镇中心学校的成功实践,关键在于将本土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学校所在的安庆地区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但如何让这些资源“活起来”却需要智慧。校方没有简单地带学生“打卡”红色景点,而是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闭环:前期准备—实地体验—反思分享—行动延伸。

  在每年四月份的“红色记忆薪火相传”主题活动上,学校会同江镇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退役军人服务站、团委等部门邀请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老战士到学校为全校师生讲述红色故事。在学科教学上,将扫墓活动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如语文课”给烈士的一封信”,美术课创作“我心中的英雄”主题画作,音乐课“红歌我会唱”等。在评价机制上,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家长反馈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活动育人效果。

  十五年的坚持,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江镇中心学校的文化基因。从最初几十人的小规模活动,发展到如今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从单一的扫墓仪式,丰富为包含红色研学、志愿服务、主题队日等在内的课程体系;从学校单方面组织,转变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平台。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仍在继续,每年清明时节,江镇的山路上依然会响起整齐的脚步声和嘹亮的誓言声。(通讯员 方川 占新海)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