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戏乡
本网讯 走进石牌,就像走进了戏里。这里随处可见各具特色的生、旦、净、丑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墙绘,建筑不经意的拐角斗梁也别有韵味。石牌人喜欢黄梅戏,人人都会哼上几句戏腔,处处都有黄梅戏曲的旋律,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子”。
古镇石牌,位于怀宁县西南部,地处皖西南长江下游北岸的皖河之滨。涓涓流淌的皖水,如同母亲甘甜的乳汁,深情的滋润着这片古老而厚重的热土,孕育着千千万万勤劳智慧的优秀儿女。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内涵源远流长,是一座真实“活着”的古镇,一个历史流淌传承千年的所在。
石牌旧名宜塘,又名石牌口,文献最早记载于南宋初期(公元975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属于皖西南地区的古老集镇。古时石牌位于“三水”出口处,固有水乡泽国之称,唯地处中流的筲箕山外露,远远望去如牌浮水,故名石牌。由于其三面临水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成为皖西南通往安庆的交通要道。北宋时期,邬家庄集市下迁至上石牌,石牌初具集市雏形,成为皖西南重要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明清以来,潜山的竹木柴薪、太湖的茶叶、望江的棉花、宿松的麻类皆由石牌转运外埠,不少江苏、江西、福建客商,在此收购皖西南土特产,以皖水之便,向东南贩运,石牌已成为相当规模而且十分繁荣的集镇。至迟到乾隆年间,石牌已成为皖西南举足轻重的商埠。会馆数量是一地商业兴旺与否的指标,而当时石牌有江西、福建等会馆六处,石牌兴旺可见一斑。
石牌镇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是京剧和黄梅戏发源地,哺育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被誉为“京剧之父”和“黄梅戏之母”,被视为中华戏曲文化艺术的圣地。历史上名伶辈出,有“梨园佳弟子,无石(石牌)不成班”之誉。是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成长地、“京剧大师”杨月楼的故里;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均学艺并成名于此。1982年9月,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到石牌考察时说:“作为一个普通的戏剧工作者,我这次是来‘朝圣’的。”
石牌老街分“上街”和“下街”。进得老街,有种让人们流连忘返的感觉。清晨,当太阳还未露出地平线的时候,在老街一角,各种特色小吃散发的诱人香味和一股股绿茶清香,伴随着黄梅戏曲声,在一张张小茶桌围坐的“烟客”们那“咕噜咕噜”水烟袋里冒出的青烟,飘散在这条老街上空。赶集的、卖菜的、路过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也不管熟悉不熟悉,就着这些沿街临时摆上的茶桌,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喝着大碗茶,海阔天空地聊着、喝着、抽着、听着,其乐融融,优哉游哉。直到今天,这座古镇依然门庭若市,迸发着强劲活力。镇区内3万多原住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静又满足,这种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使古镇的特色鲜明而又鲜活。
这座古老的城镇在历经沧桑中承载了千年的风雨,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县城迁址后,尽管告别了昨日的喧嚣与繁华,但近几年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宛若一颗活力四射的璀璨明珠闪耀着独有的光芒。
斗转星移,历史的年轮跨越近代门槛,再给古镇石牌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春日的石牌,绿树掩映,郁郁葱葱,快速发展的工业项目,冉冉升起的服务业,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勤劳的石牌人正用汗水续写着经济社会腾飞的华章……
近年来,古镇正加速由“镇”向“城”跨越,为还原老街味道,留住历史记忆,打造戏曲特色小镇商业特色,从2022年起,石牌镇老街利用与开发项目总投资超亿元,旨在传承与弘扬地方戏曲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融古典与现代、高雅与大众、商业与生活于一体,让千年风情与时尚潮流热烈拥抱。
走在老街上,到处都是戏的元素,墙壁上绘满了戏曲人物脸谱,生、旦、净、未、丑,应有尽有;不时有戏曲声传出,或欣赏,或自唱,乐在其中;徽班博物馆、文化中心、戏曲大舞台、戏曲展示馆、小镇客厅,分布在各处,使古镇石牌形成一步一景,一步一诗,一步一画,一步一戏的独特景致。
古镇石牌不仅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了人们探寻传统文化、感受历史变迁的重要场所。石牌文旅市场持续“出圈”,不仅为市民带来了“诗与远方”的新生活,同时也构建了文旅发展新格局。
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石牌,看到的、听到的,是传承,是弘扬,是京剧和黄梅戏发源地的春色满园、姹紫嫣红!
古镇戏乡,唱响了岁月,唱浓了乡韵。(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