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京黄故里”石牌戏会】为黄梅戏活态传承提供“怀宁智慧”
——怀宁县以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试点工作为抓手推动黄梅戏传承发展
怀宁县地处皖西南,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钟灵毓秀、物阜民丰,先后四度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称号。自2024年9月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以来,我县认真始终坚持“一个核心”(民间文艺版权全面保护),紧紧依托“两大引擎”(制度刚性、舆论柔性),着力构建“三大体系”(设立版权登记中心、筹建版权公共服务联盟、成立民间文艺版权纠纷调解委员会),努力做到“四个融合”(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与人才培育相融合、与文化场馆相融合、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以黄梅戏为主体的民间文艺得以活态传承发展,为推动全国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立法工作提供了“怀宁智慧”。
披好“保护甲”,以制度刚性点燃“强引擎”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工作机制,形成了司法保护、行政仲裁、行业自律、公民诚信、协同配合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格局。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试点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讨论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在广泛听取各方对试点工作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精心制定《怀宁县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实施步骤等内容。宣传、市监、文联、文旅、公安等部门则按照“因地制宜、全面保护、质量优先、统筹协调”的原则,紧盯试点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底数摸排、资源盘活、产业转化、服务优化、氛围营造等五大行动,推进民间文艺作品版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确保试点工作落地落实。同时组成调研团队,深入重点乡镇和相关企业、单位开展走访调研,召集民间文艺传承人、民俗专家、法律界人士举行座谈,全面调查了解全县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现状和诉求,客观进行评估。建立工作周报、月报、季报制度,定期进行汇总,把握进展情况,研究分析问题,督促整改优化。
吹响“冲锋号”,以舆论柔性构建“新生态”
召开高规格的动员会和高水准的培训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县级各协会、非遗保护机构、各文艺团队和社会人士推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让广大民众充分了解民间文艺作品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县规划馆二楼开辟“怀宁县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展厅”,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15大版块详细介绍了版权备案、登记、保护、推广、转化等相关知识,尤其是“戏曲盔帽‘潮’起来”“文创产品‘火’起来”“戏曲商演‘热’起来”“怀宁有戏‘抖’起来”等版块,既内容详实,又形式活泼,让观众在了解版权保护相关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黄梅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怀宁新闻网开辟《版权怀宁》专栏,发布版权保护倡议书,播出“聚焦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短视频,引导社会各界尊重版权、诚信守法。市监、文旅、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大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提供法制保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查处非法翻录经典剧目、盗用舞台设计等侵权案件25起,追回权利人经济损失超14万元,切实守护戏曲创作者权益,营造了全社会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结合“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时间节点,动员律师事务所、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相关法律咨询服务,全方位宣传“12345”民间版权侵权举报方式,发动群众举报侵权行为线索。适时举办广场音乐会、黄梅戏广场舞展演、非遗产品展示、专题讲座培训、文艺大讲堂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戏进万村”“文艺六进”等文化惠民活动,先后开展民间文艺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等活动3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次。其中2024年,“送戏进景区”活动带动游客量增长14.3%,文旅综合收入提升13.8%。
立足“体系化”,以平台建设促进“大融合”
针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力度不够大、传承传播不规范、保障机制不完善、品牌意识不够强等问题,我县将试点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有效搭建起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的平台,建立起了“一体三翼”的版权工作体系。“一体”是指在县委宣传部设立怀宁县版权工作服务中心,指导开展版权登记与管理、争议调解与仲裁、政策制定与咨询、版权教育与培训等工作。“三翼”是指:一是在县工业园和相关乡镇设立版权登记中心,为社会大众和创新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版权维权援助;二是成立版权公共服务联盟,组织版权服务机构、孵化器企业、技术转移机构等单位签署版权公共服务联盟协议书,开展区域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调查分析,推进版权价值评估体系和标准的制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权威情报和基础数据;三是在县法院设立民间文艺版权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调处人民法院委派的司法调解案件、版权部门委派的行政调解案件及当事人自行提交调解申请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案件。由于体系完善,协作有力,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实现了“四大融合”:一是与学校教育相融合,“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已连续开展14年,受益的中小学生超过20万人次;我县地方教育读本《黄梅戏艺术》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二是与人才培育相融合,于2025年1月14日举办怀宁县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培训班,多位版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应邀前来授课,200多位学员从中受益;三是与文化场馆相融合,先后在县博物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美术馆、徽班博物馆、海子文化园等场馆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见缝插针宣传版权保护与促进的相关知识;四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安徽有戏数字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将黄梅戏元素融入生活美学,开发了钥匙链、书签、玩偶等各类特色实用文创,其中黄梅戏为核心元素的系列文创产品先后亮相文博会、旅博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大会“中国版权工作成果展”,央视报道助推品牌声量,斩获文旅部“最受欢迎展位”,得到多家代理邀约,助力“安徽有戏”品牌扬帆国际舞台。据了解,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县累计完成版权登记3000余件,较试点前增长10倍。
依托“数字云”,以云端赋能充实“钱袋子”
数字化发展正成为各地传播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助力民间文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为传统工艺注入版权经济新价值。从“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到“云端万里共此声”,我县紧紧依托新媒体,让婉转清音穿透屏幕,化作千万灵魂共振的脉搏。借力“聚光计划-抖音直播基层院团扶持专项”,县黄梅戏剧团通过“小而美”的直播间,不仅舞台上的演员们在数字世界中找到了新的演艺天地,更让传统戏曲跨越时空限制,飞进了千家万户。云端舞台带来了“流量裂变”,目前县剧团官号粉丝突破136万,累计观看人次破1.2亿,带动线下演出年均激增162.5%,传统艺术在线上线下交融中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此做法获副省长孙勇批示:“抖音等直播戏曲这一形式,可出台支持政策,支持线上线下融合,传承尤其是创新曲目等。”当前,我县正以直播新业态持续探寻戏曲文化的传承密码,让艺术的根脉在数字土壤中也能汲取养分,让古老的乡音有机会唱响在万里之外,更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邂逅灵魂共鸣。石牌镇的戏迷如今也有了新舞台,大家自发将黄梅戏搬上抖音,约定上线“抖戏”,丝竹声盖过蝉鸣,清风徐来中,老街迎来数字新机。该镇更以“徽黄故里,戏曲圣地”底蕴为基,全力打造戏曲特色小镇,通过连续八届举办“石牌戏会”,邀请全国80余支京剧、徽剧、越剧、豫剧、婺剧等戏曲团队展演,现场设置“黄梅戏版权成果展”,累计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让版权保护成果看得见、可体验。
构筑“人才库”,以传承弘扬夯实“主根基”
我县深知“人是版权的核心载体”,积极构建“院校+院团+民间”的人才培育体系。安徽大学与安徽有戏校外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与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培养编剧、舞美设计、版权管理等专业人才。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同步发力,开设黄梅戏表演专业班,93人成功考入高校,录取率高达82.3%,8余人进入省市级院团担纲主演,成为乡土戏台的“新苗”,形成“民间传习+院校培育”的人才孵化链。定向推行“非遗传承人带徒”机制,7名省级、市级黄梅戏非遗传承人结对培养民间艺人243名,其中邓新生、何金龙等人创作的剧本先后斩获“中国映山红民间艺术节”、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字号和省字号奖项。与此同时,以学术研究为版权保护“正名”:换届怀腔黄梅戏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田野调查,同步加强怀腔等稀有剧种保护,现已整理怀腔曲本19个,完成研究课题10个,收集整理资料600余份。(钱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