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庙镇世则学校——
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情怀
世则学校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马庙镇磨塘村丁家栗树嘴,有一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校——世则学校。它历经近百年发展,在艰难中前行。
世则学校于1930年由我国教育家、科普作家、翻译家丁柱中先生创办。2000年,因生源缺乏,学校停办。2012年6月,世则学校被列为怀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校舍经县政府拨款维修,目前正在兴建世则校史陈列馆暨丁柱中生平事迹陈列馆,并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月27日,来到世则学校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门两旁的题字——“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正中间摆放的是丁柱中先生的雕像,旁边是三、四十年代学校教室,学生桌凳都很简陋,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学条件的艰苦。隔壁房间是丁柱中的生活起居室,墙上是先生语录,“发展乡村教育运动,以取得中华民族之进步”足以看出先生一生所志。
追随陶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理想,回乡办学
1899年,丁柱中出生在马庙镇磨塘村丁家栗树嘴。1922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归国后,追随陶行知先生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的理想,曾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执教。
1930年,丁柱中决定回到家乡办学,他的想法得到本乡仁人志士的积极响应。丁氏家族七世祖世则公名下积有租田,每年收有田租。丁柱中先生建议将这些田租用来办学,并将学校命名为“世则学校”。
当地老百姓得知创办学校,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当时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办学条件很是艰难。据丁柱中的四弟丁曰均回忆:当时水泥很稀缺,从高河埠买的水泥是用大木桶装的,然后几人用独轮车推十华里到村子,可想其艰难程度。学校开始创办只有两间房屋,两名教师,后来不断扩建后,逐渐壮大,到抗战中期具有相当规模。学校呈“日”字形,学校前面有一广场,大门门头上刻有“教、学、做”三个大字,两边刻有陶行知先生写的对联: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几十年来,世则学校为国家发展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世则学校,大门向所有孩子敞开,尤其向穷人家孩子倾斜,学校免收学费。世则学校前期创办二十余年,不仅附近农民的孩子无一文盲,就是成年农民也都极少有不识字的。
发起一场意义深远的“科学下嫁运动”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军阀混战,国弱民穷,一盘散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心忧天下,决心教育救国。他认为开取民智必以农村为先,于是他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到南京郊外创办晓庄师范,作为培养乡村教师的实验基地。赴法留学学成归国的丁柱中,基于崇仰陶行知教育救国主张,毅然赴南京晓庄师范执教,担任理化电机等教学和实验工作,兼学校办公室主任。
在晓庄师范任教期间,丁柱中同情穷苦学生,支持进步思想,资助有志青年,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成员的曹建培。由于晓庄师范进步师生对当局累累作为不满,多次游行示威,引起当局不快,学校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封闭,陶行知先生被通缉,逃往日本;丁柱中等教师逃往上海,学生中有十多名共产党员被逮捕,壮烈牺牲在南京雨花台。
南京晓庄师范被封闭后,陶行知与丁柱中在上海采取另一种方式办教育,共同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科学下嫁运动”,创办通讯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学校,即工学团,致力于科学普及。丁柱中不仅亲自编写了多部科普作品,如《磁的把戏》《电的把戏》,还翻译出版了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巴斯德传》,为普及科学知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组织武装自卫团,抵御日寇侵略,保家卫国
1938年,丁柱中任安徽省抗战后援动员委员会怀宁分会指导员,世则学校兼动委会办公地址。为抵御日寇侵略,保家卫国,丁柱中在家乡组织起武装自卫团,自卫团成员都是本地青壮年农民,由于自卫团的建立,日寇不敢侵扰。但地方汉奸、土匪猖獗,害民扰民,为保卫地方安宁,自卫团将高河附近的汉奸、土匪先后镇压了5人,有力地维护了地方治安,同时在独秀山下还清除了伪孽歹徒若干。
丁柱中还亲赴怀宁中学向学生演讲:“现在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在后方读书读不出头,大家到县里搞抗日工作团去。”于是有孙效兵、张北淦、丁邦柱等十余名学生受到鼓舞,跟随丁柱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活跃在安庆、石牌、高河等地开展演讲、演话报剧、刷标语等活动,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1939年,丁柱中先生最终因积劳成疾,突发急症,倒在抗战路上,英年早逝年仅40岁。
综观丁柱中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正如他在翻译《巴斯德传》的序言中引用巴斯德的话说:“人生无益于人类,便是没有价值的。”(檀志扬 金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