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 正文

汪玲:用法治之光点亮百姓生活

时间:2025-11-25 09:44:17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修祥  

  乡间小路,她用脚步丈量民情;家长里短,她用真心化解民忧。从普法宣传到矛盾调解,十五载寒来暑往,这位“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以“司法蓝”的坚守和“志愿红”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法治故事,她就是共产党员、金拱司法所所长汪玲。

  蓝:守护公正的铠甲

  十五年前,当汪玲第一次穿上蓝色制服时,“公平正义”四个字就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十二年前,汪玲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个字更深深融进了她的血脉。“现在在县工业园一家企业给你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包吃包住,待遇也还可以,你看可有意愿前往。”在金拱司法所见到汪玲的时候,她正在和矫正对象汪某打电话联系,帮助他解决当前的工作难题。

  在十几年的社区矫正工作中,汪玲始终坚持“严管厚爱”,一方面严格督促其遵守监管规定,另一方面积极推荐县工业园企业招工信息,助力矫正对象回归坦途。

  金拱司法所所长汪玲说:“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严管厚爱,一方面严格敦促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他们就业等实际需求,每一个迷途知返的灵魂,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

  金拱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江用民表示:“汪玲同志完美诠释了‘司法蓝’的深刻内涵,既有法律的刚性,又有人情的温度,她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让法治工作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红:传递温情的桥梁

  在金拱镇西湖村的“法律夜校”小讲堂,村民们在忙完一天的农活后,自发聚到这里,津津有味地听汪玲讲解法律知识。

  “下载了这个APp之后可以拦截到、自动识别到很多诈骗电话,我们看到诈骗电话几个字就不要接电话了。”汪玲一边操作手机,一边用当地方言解释防诈骗要点。村民王大爷是夜校课堂的直接受益者。原本他打算通过骗子建立的投资平台进行大额转账,正因为参加了“法律夜校”的反诈宣传,才及时止损。

  金拱镇西湖村村民程坤说:“汪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把案例编成故事,把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我们听得懂、记得住。”

  如今,汪玲创新推出的“法律夜校”已成为金拱镇一道靓丽风景。截至目前,她已在辖区开设13个法律夜校、13个法治讲堂,累计举办活动500余次,受教育群众达5000余人次。

  金拱镇西湖村党支部书记汪锋说:“自从汪所长开创的‘法律夜校’以来,真正打通了普法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她总是能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把深奥的法律条文讲得明明白白。”

  心:践行使命的航标

  在青少年普法领域,汪玲的课堂同样充满活力。在县振宁第二学校的法治课 ,她巧妙地用《熊出没》动画片引导同学们思考法律问题。“大家在今后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中,一定要辨别是非,哪些是我们能做的,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我们一定要知法、学法、懂法、守法。”担任该校“汪老师”多年,汪玲早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被亲切地称为“汪老师”。

  县振宁第二学校405班学生江泽熙说:”汪老师的法治课非常生动有趣,尤其是有奖问答环节,不仅激发了我们对法律的兴趣,还教会了我们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县振宁第二学校校长陈胜年称:”汪玲同志担任我校法治副校长以来,法治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她善于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普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法治的种子。“

  扎根基层的法治理念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十五年来,汪玲始终坚守初心。她高度重视镇领导干部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学法用法制度,将法治教育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同时,她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每学期利用开学第一课、毕业前最后一课、国家宪法日等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镇内托管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校都遍布她的足迹。今年以来,她累计举办法治讲座30余场,青少年受教育3000余人次。

  为打通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汪玲利用关键时间节点,结合“法律六进”“江淮普法行”等活动载体,突出主题与特色,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五年来,共开展大型法治宣传活动40余次,送法下乡3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50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80余件,受众面达10万余人次。

  汪玲说:“普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让群众真正听得懂、用得上,才能扎根到基层的土壤中。”

  在她的努力下,金拱镇培养挖掘了一大批法治文化元素。目前该镇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市级4个,市级法治文化示范基地2个,培养选聘“法律明白人”295人。2020年11月,金拱司法所代表安庆市高标准通过“七五”普法验收。

  因工作突出,汪玲被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彰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还获得“安庆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市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县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曹立军说:“汪玲同志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履行‘法治副校长’职责,创新开展‘乡村夜话话普法’活动,已经怀宁普法工作的亮丽名片,她真正做到了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调解纠纷时的苦口婆心,普法宣传时的风雨无阻,法律援助时的尽心竭力。作为一名党员,我深知这份制服不仅是工作的象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接下来,我将始终牢记嘱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法治为民’的初心使命。”汪玲说。

  岁月悠悠,年复一年,汪玲与司法所的故事仍在续写,她和同事们仍然奔走在普法第一线,用“司法蓝”守护公平正义,用“志愿红”传递法治温情,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更多角落,让公平正义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记者 余涛 朱能干)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