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宁”一起拼经济】怀宁:“小”创新撬动“大”产业崛起
本网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我县紧抓国家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聚焦关键零部件研发与产业链升级,着力打造区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地,积极融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新格局。
在县经开区安徽相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曹先晔团队自主研发的电池热管理系统(BTMS)正通过智能化流水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新能源整车企业。安徽相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曹先晔表示:“我们的BTMS是确保锂离子电池安全、高效、长寿命运行的关键技术,它能实现精准温控,有效延长电池寿命达30%。”
在安徽邦德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其生产线上的硅碳负极材料技术填补了省内高端电池材料空白。安徽邦德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邓明军介绍:“这种材料能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里程40%以上,突破1000公里门槛已不是难题。它打破了国外在中高端电池材料领域的垄断,为国产电动车装上了强劲的‘耐力心脏’。”
这些“怀宁造”的核心零部件,正深度嵌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链条。我县将科技创新视为核心竞争力。“我们制定出台了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对科技攻关项目给予重奖,并配套人才公寓和定向培养计划。这一系列‘真金白银+人才活水’的组合拳成效显著,助力我县一年内新增5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经济运行办主任王伟东说。
在政策支持下,怀宁企业瞄准产业前沿,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脱颖而出。安徽思明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先进的内高压成型技术,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在轻量化率提升16%以上的同时,强度更高。生产周期大幅缩短带来的成本优势,使其成为多家主机厂的优选供应商。鸿海新材料成功攻克CTI600混合树脂配方技术,打破了国外在高端覆铜板领域的垄断。其自主研发的环氧玻纤层压板获得2024年安徽省新产品认证,成为关键材料国产替代的成功典范,标志着企业实现了从单一零件制造向新材料、智能装备、绿色技术等领域的全链条跃升。
为凝聚“单打冠军”合力,我县依托省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创新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74家零部件企业形成100亿元集群规模,其中25家已成为整车企业的一级或二级供应商。面对未来,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丁士宏表示:“我们怀宁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这个‘硬核’,我们的目标清晰,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小零件’领域做到顶尖水平,成为某些细分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策源地,为我省打造高质量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坚实的‘怀宁力量’。”(全媒体记者 朱能干 实习记者 操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