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线记者行】怀宁:科技赋能 稻浪千重孕丰年
本网讯 七月的怀宁大地,稻浪翻滚,绿意盎然。在这水稻生长的关键时节,一幅现代农耕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清晨的阳光洒在高河镇的稻田里,高级农艺师张国彬正弯腰拨开稻丛,仔细查看着稻叶的生长情况。"老操,你这块田叶尖开始泛黄,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了。"这样面对面的"田间问诊",已经成为我县农技人员的工作常态。今年以来,我县创新农技服务模式,202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服务小分队已开展现场指导6380余场次,月山镇农技站精心制作的"水稻生长日历",用生动的彩色图示让农户对各个管理要点一目了然。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清河乡的稻田上空已响起无人机作业的嗡鸣。十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员的操控下,正在对稻飞虱开展统防统治。"过去200亩地要20个人忙活一整天,现在无人机2小时就能搞定,防治效果还提高了30%。"种粮大户王成富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在县植保站的监控中心,智能化虫情测报灯传回的数据在大屏幕上闪烁,6个田间监测点和50名村级植保员构建起全天候的立体监测网络,今年发布的6期病虫情报预警准确率高达95%以上。
走进平山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的气息扑面而来。物联网气象站静静矗立田间,墒情监测仪的探头如同精密的听诊器,实时感知着土壤的状况,智能灌溉系统则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节水量。“这就像给水稻装上了‘健康手环’。”种粮大户李杏节笑着介绍道。在县农业大数据中心,全县65万亩水稻的生长数据实时更新,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就能为每块田地量身定制管理方案。
“现在种田真是大变样了!”年过六旬的陈大爷望着眼前的稻田感慨万千,“以前全凭经验,现在手机能看苗情,无人机能打药,连浇水都有‘云管家’操心。”据悉,我县今年将新建5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培训200名掌握现代农技的“新农人”,让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步伐更加坚实。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层层稻浪镀上灿烂的光边。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功平站在田埂上,望着无边的稻田满怀信心:“我们正在推动田间管理从‘经验种田’向‘智慧种田’的转变,不仅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要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正在谱写新时代的丰收乐章。(全媒体记者 朱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