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金秋九月,天蓝水碧,草木繁茂。在怀宁县广袤的乡村,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和美新村,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沥青公路,一个个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和美乡村,筑梦沃野。近年来,我县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乡村振兴之路走得蹄疾步稳。
家园美起来
9月24日,走进小市镇平坦社区夏祠组,一幅“稻浪泛金、紫薇夹道”的和美画卷跃然眼前,新铺沥青主巷与环组步道交织成网,白墙黛瓦的江淮民居立面刷新;污水管网、垃圾分类、广场建设等措施同步落地,实现“里子”与“面子”双提升,也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杂草丛生的荒地变身“一米菜园”,正在俯身摘菜的夏大姐笑着说:“以前房前屋后都长满了芭茅草,现在这些边角地都被改造成了五小园,环境大变样了,这日子也是过的越来越舒心了。”同样,雷埠乡牛店村陈湾组如今道路平整、绿树成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陈士明笑着说:“现在下午天热,我们都爱去新建的文体中心乘凉聊天,那儿又宽敞又凉快!村里变化真是大,路好了、环境美了,大家也更愿意主动维护卫生了。”通过改水改厕、修建文化广场、安装路灯等一系列措施,牛店村陈湾组实现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蜕变,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和美家园。
平坦社区夏祠组和牛店村陈湾组是我县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样本”。金秋时节,漫步怀宁县农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庭院靓丽舒适……展现出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近年来,我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建设和美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铸魂。该县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全县和美乡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燎原成势。如今的怀宁大地,沐浴着时代新风,一幅幅美丽迷人的乡村壮美图景已擘画开卷。
腰包鼓起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增加致富渠道,让农民家底越来越厚?晨光初露,金拱镇白莲村的百亩水塘泛起粼粼波光。1000多只麻鸭和白鹅陆续扑棱着翅膀跃入水中,搅碎了一池静谧,此起彼伏的“嘎嘎”声奏响了一曲生动的乡村晨曲。“家门口有了这个养殖基地,我每月不仅能多挣3000多元,还方便照顾家里。”村民彭志清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道。该养殖基地是白莲村2025年“书记项目”,在稳定原有鱼类养殖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水下养鱼、水面养禽”的立体生态模式,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显著提升了亩产效益。目前,鹅鸭已进入出栏期,预计为村集体带来10余万元的增收,并吸纳3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可增加收入1万余元。
近年来,我县锚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以产业富农、促农增收为目标,以培育特色富民产业、打造致富带头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着力在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上下功夫,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在怀宁县,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蓬勃发展,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正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乡村特色产业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文明创起来
文明的灵魂在于精神的涵养与价值的引领。9月23日,在石牌镇庆洲村,77岁的村民王凡海老人等10多个人正在乡村道路上清除杂草。这些人有老有少,有的是党员,也有村民,一个个都被汗水湿透了衣服……村党总支书记竹华介绍说, 王凡海是一名老党员,村里文明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他样样抢在前头,干在前头。孙竹华说,在庆洲村,像王凡海这样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有很多很多。除了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文明创建重点内容之一,庆洲村里投入资金铺设平整沥青路面,安装路灯……同时,村里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推动移风易俗。志愿者队伍也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敬老助残活动。
乡村振兴,既要物质“塑形”,更要精神“筑魂”。我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提升乡风文明“软件”建设,订立村规民约、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制定了一系列“土规定”“好规矩”。同时将文明创建纳入全县季评效能之星活动,表彰先进,颁发“效能之星”奖励,对不作为、慢作为单位颁发“不作为牌”和“慢作为牌”。持续开展集中整治、综合提升,补齐短板,增强实效。实施文明创建网格化管理,构建“镇—社区—网格—楼栋(单位、路段)—居民”五级网格组织体系。将全县共划分网格708个,其中县城城区83个,实行网格长、社区工作者、乡镇负责人、县直包保单位“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举办原创公益广告设计大赛、评选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推行移风易俗“七个一”建设,全民创建、全面创建。
文旅活起来
9月24日上午,走进洪铺镇西圩湖畔营地,工人正在安装景观字,不远处,20余名工人有的搬运材料、有的焊接钢架、有的布置户外吧台……“营地一期是去年建成的,这边草原风景优美,交通也方便,来玩的人特别多,所以我们持续加大投资,在原有咖啡屋、垂钓、露营烧烤等项目基础上,新增水上游船、滨水餐厅、户外酒吧、儿童无动力乐园等,现正在筹备打铁花、舞龙舞狮、乐队驻唱、烟花秀等节目,为迎接‘十一’旅游黄金周做充足准备。”湖畔营地项目负责人欧阳文昊说。近年来,洪铺镇持续放大万亩大草原的生态优势,按照“硬件升级—产业扩容—文化赋能”的递进式发展模式,聚力基础设施提升,完成停车场、东西圩道路硬化等配套设施;聚焦产业发展,流转1000余亩土地建成蓝莓、草莓采摘园等,引入社会资本,落地农家乐、木屋民宿、草原赛车、湖畔营地等项目20余个,同时深度融合渡江战役红色文化、金鸡碑戏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亲子研学、红色教育、民俗体验等主题线路,让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共振,激活乡村文旅发展新活力。
如何让沉睡的农耕文化、红色资源、非遗技艺等焕发新生?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挖掘古镇古村、山水生态、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按照“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打造出既留得住乡愁,又富得了口袋,还叫得响品牌的乡村旅游模式,探索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在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我县走出了探索创新、培育特色的路径,更走出了一条联农带农、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治理好起来
金秋时节,高河镇阳光和煦,清风徐来,一派田园风光。9月22日,走进全丰村梅庄中心村庄,63岁的村民方桂生正悠闲地坐在凉亭里休憩。“这些年来,我们村环境越来越好,邻里纠纷越来越少,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谈起村子的变化,方桂生脸上堆满笑容,语气里满是满足。变化的背后,是全丰村因地制宜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持续发力。该村以创新治理为突破口,用“乡村夜话”搭起连心桥,以“六尺巷工作法”破解矛盾结,将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如今,该村全年矛盾化解率显著提升,“村净、人和、业兴”的和美画卷正愈发清晰。
近年以来,我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六尺巷工作法”,全面提升基层源头治理效能,优化信访多元化调处工作机制,第一时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构建“共建共筑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阶段。各地聘用“五老”“乡贤”等为人民调解员,进驻镇、村(社区)两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专职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同时积极发挥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百姓评理说事点”、“乡贤、五老调解组”和“警民联调”等基层联动调处机制的作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叠加融合多方资源力量,把群众的一件件“日常小事”当作“民生大事”,以“小题大做”为民“纾忧解难”,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