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脱贫户程涛的幸福事儿……
7月24日上午,在怀宁县凉亭乡源潭铺村,脱贫户程涛早早起床,来到了自家的养猪场,挨个细查、投喂饲料、清扫猪圈……一系列程序完成后,他擦了擦头上的汗,满意的回到屋内,一边享受泡好的绿茶一边打开电视观看奥运会直播,像这样的惬意生活,在以前不敢想象的。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大批年轻人奔赴东南沿海城市务工,此时,这个20多岁的源潭铺村小伙程涛刚刚完婚不久,虽然舍不得离开家乡,但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依旧决定外出闯荡一番。程涛凭借之前学过的油漆工手艺,背着背包,提着编织袋,只身前往西藏务工,成为了一名“逆行者”。
一边是梦想中的诗和远方,一边是现实中的窘迫和无奈。3000多公里的路途,程涛乘坐绿皮火车几经周折,一个星期后才到达目的地西藏拉萨。程涛拖着疲惫身躯,一路上的大好河山他早已无心观赏。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今年初,程涛和他的两个孩子一起背上行囊,再次前往西藏。不过这一次,他带上相机,轻装上阵,用照片记录下旅途中的每一个风景。“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们也都事业有成,我准备好好去领略祖国风光。”程涛说,去一趟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前留影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远在他乡的日子是孤苦的,西藏闯荡了五年后,考虑到妻子一人照顾父母和两个孩子不容易,以及乡村建设的不断提升,程涛决定返回家乡。之后,他开过小厂、帮别人养过牲畜、还当过电工,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一家人日子很好过。
2012年,妻子因癌症去世给了程涛不小的打击。他意志消沉、生活散漫,加上子女不在身边,他整天无所事事,成了典型的贫困户。2017年,在镇村帮扶人的鼓励下,程涛办起了养猪场。从选址设计到小额贷款申报,帮扶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过去是整天打麻将,现在是一心扑在养猪场。”程涛说。
一开始,程涛的养猪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下半年,正当程涛养的黑猪出栏时,恰遇市场行情不好,猪肉价格严重下跌,而程涛养的是优质黑猪,喂玉米和麦糠,还伴有少许鸡蛋和松针粉,成本较高,如果按市场价出售,将入不敷出。程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在帮扶人员群策群力,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帮助程涛销售黑猪肉,县卫健委帮扶责任人还特意为程涛建了一个爱心猪肉扶贫群,在这个微信群里,不时有顾客抢订猪肉,总算解决了养猪场的销路问题。
“去年下半年,猪肉市场很好,我的猪肉供不应求,半年纯利润大概能有2万多元。”程涛说,有了政策的帮助,今年,他决定自繁自养,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说完,程涛带着记者参观了他不久前新装潢的房屋,屋内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各种生活家电一应俱全。程涛说,30年前他当电工那会,村里200多户,一个月电费总共也就100多元,不少村民因交不起电费影响生活,甚至拿着家里的鸡蛋去市场上换钱来交电费。“现在家电普及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住在农村也很好,和城里区别不大。”
厕所经过改厕,也变得卫生整洁起来。“以前在外工作的孩子回到家后,最‘嫌弃’的就是上农村的厕所。现在厕所改造后,孩子们回老家后待得更习惯了。”程涛乐呵呵地说。
采访中,程涛远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打电话来问候父亲。“在那边生活可好?钱够用吗?”“今年家里的母猪要过小猪崽了,收入可以翻番了!”和孩子通电话,聊家常,是程涛每天最开心的时刻。
谈起孩子,程涛总能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那时候家里穷,读书不容易,我每天要沿着七八里泥巴路步行到学校,午饭是用家里带的生米去换饭票,食堂里没有大鱼大肉,家里的咸菜是唯一下饭的东西。”程涛指着家门口的路说,现在路修好了,村庄漂亮了,学校设施也更加完善,“看着一代比一代过得好,我心里可高兴。”
程涛坦言,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越来越好以及机械化设备的普及,有更多的农民放弃外出务工选择回到家乡生活,置身于家乡的现代农业生产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采访完,程涛起身又来查看他的养猪场。一头头胖乎乎的小猪在猪圈内欢快地吃食,“长得真不错,回头给孩子们寄点猪肉过去。”程涛呐呐自语。
(全媒体记者 唐飞 通讯员 何宏峰 实习生 杨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