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民间班社“芬香”田野

本网讯 6月7日晚8点,离平山镇文化广场还有一段距离,远远就听见清越激扬的黄梅戏唱腔传来。台上,是平山镇戏迷协会的票友们在演出黄梅戏经典唱段《荞麦记》。台下,是200多名群众在观看,叫好声、喝彩声不断。
“我们协会有30多人,不定期在家门口为村民演出。”平山镇戏迷协会会长朱松银说,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对黄梅戏特别喜爱,他们爱看,我们就演。”
“不出家门口,就能听到这样好的戏。很高兴。”今年80多岁的铁杆戏迷程大爷说,这给生活添了乐趣,也让村子更加热闹了,希望这样的活动常有。
怀宁是被誉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和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的发祥地,历史上名伶辈出、丝竹不断,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县的民间班社从明代晚期就不断涌现,并在清乾隆年间以“四大徽班”进京为代表而达到鼎盛;此后县里的民间班社不断发展壮大,“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眼下正值推进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之时,我县民间班社积极唱响其丰富内涵,及时将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等编排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寓教于乐,深受党员群众的欢迎。
民间班社的蓬勃兴起,得益于我县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了促进民间剧团的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引导、服务、支持”的方针,扶持规范民间剧团。县文化部门经常组织德艺双馨的文艺骨干,深入各民间剧团体验生活,指导艺术生产,开展艺术传授与培训,有计划挑选民间剧团的演职人员,参加戏曲学校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业务培训。还定期举办艺术节、组织戏班大赛等,为民间班社搭建交流、学习平台,进一步整合班社集体发展的力量。(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操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