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别村的地,下自己的蛋”
本网讯 近日,江镇镇江家嘴民族村党支部书记刘之楼来到3公里以外的日村村红头岭蓝莓基地里,查看蓝莓的长势,这片300亩蓝莓是江家嘴民族村采用“飞地”模式,与本镇日新、梅岭村共同投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举措。“今年我们除了结合项目资金外,村里再投资65600元与两个村签订飞地协议共同发展,每年可分红5万元。”刘之楼高兴地说。
江家嘴民族村450户1460人,坐落在镇政府街道,虽说是农村,但该村没有一块山场和田地,只有几条街的范围,总面积仅有2平方公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而村民收入来源大多为街道店面经商或外出务工。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江家嘴民族村面对发展产业而耕地稀缺这一难题,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该村把视线放到了耕地资源丰富的邻村,创新采用“飞地”模式积极发展产业,“借别村的地,下自己的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江家嘴民族村在与日新村春之林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多次交流磋商后,最终确定以“飞地模式”,投资16.8万元,合作种植蓝莓,实现年分红1.4万元。去年该村投资40万元,与上丰村雄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果林种植项目,年分红4万元。结合县里项目资金,村里再投资65600元与日新、梅岭村签订飞地协议共同发展蓝莓产业,每年可分红5万元。此外,该村对街道老农贸市场改造6间门面和4个固定摊位对外出租,年收益5.25万元……“通过"飞地"发展模式,江家嘴民族村弥补了耕地稀缺的短板,同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村级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两年间我们先后‘借窝下蛋’发展了4个产业,今年预计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明年瞄准50万目标。”刘之楼充满信心地说。
钱袋子鼓了,腰杆子硬了。有了钱的江家嘴民族村,不断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1万元改造农贸市场;投资32万元对4条街道进行“白加黑”改造升级;投资21万元对东街到老街4500米土路进行硬化;投资12万元建设改厕;投资6万元安装路灯41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