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县”雷埠行



本网讯 “鸡鸣闻三县”,这是人们对地处怀宁、太湖、望江三县交界处的怀宁县雷埠乡的美誉。
初冬时节,暖阳照进群山绿树环抱之中的雷埠乡牛店村善士屋,依势坐落的农家楼房错落有致,蜿蜒曲折的水泥村道通到各家各户门前,碧绿的湖水、河岸边的古樟树、杨柳树枝繁叶茂。仿佛置身公园,让人流连忘返。
村民郝明佑已经70多岁了,每天清晨他都会绕着村庄巡视一圈。“我们组有58户310人,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动手建设美丽乡村,村民约定将组里集体400多亩山场每年的受益不分到户,全部用于组里生态好环境保护,村民还自捐资300多万元用于村庄美化。各家各户门前实现‘三包’,家禽、家畜进行圈养,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时清运,村规民约中有保洁制度,清运垃圾有保洁队伍。”村民郝结干自豪地说。
善士屋坚持“自然、生态、田园”理念,十多年来,组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砍树、不推山、不填水。在保留其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按照农家原有的建筑风格,整修房屋、美化庭院、畅通道路、安装路灯,保护好身边的500多亩水库,增添乡村的灵气,凸显“绿水绕村、山水辉映”的魅力。
“在发展生产中,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村集体+基地’、‘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致富模式,走产业兴村、科学脱贫新路子。村集体注册成立了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原有的部分种养殖业基础,在全村大力推行山上种茶叶、田间种瓜蒌、棚下养鸡鹅、水中养鱼的全方位、立体化产业结构,不仅保护了生态,还实现增收致富。”牛店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华说。
白桥村村民董江红创办家庭民俗文化馆,收藏品多达1000余件,民俗馆每天免费开放,吸引了乡亲们前来观看,让村民追寻乡村历史记忆;李店居委会怀堂中心组一些陈规陋习在这里行不通,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子女升学等红白喜事,除了至亲象征性送去几十元钱,村民只需帮忙,不用随礼,这样的“乡规民约”坚持了80余年;牛店村陈湾组村民捐资近百万元建起村民活动中心,闲暇时村民都喜欢来活动中心喝茶聊天,亲密和谐的邻里情,就荡漾在欢声笑语间……雷埠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大祠堂、议事堂、活动中心等村民聚集场所,讲故事、立规矩、敬老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涵养心灵、破除陈规陋习,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各村还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两堂一中心”传统美德纳入村民行为规范,培育节俭养德、全民节约的好风尚,争做勤俭节约风尚的践行者。
“今天我家在永发志祥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投资养殖6000元,年终将受益3600元左右,要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我们低收入户带来了增收。”牛店村陈祠组脱贫户章凤云笑呵呵地说。今年来,雷埠乡全力推进种、养、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同时结合乡情,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特色养殖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产业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技术、政策宣传指导,促进脱贫户做优做强自种自养产业,切实增强脱贫户和边缘低收入户的“造血”能力。
初冬时节,雷埠乡郝山村一片占地近200亩的水杉林,斑斓绚丽的美景姿色,令人燃到如痴如醉。阳光从枝叶投射下来,林地宛若童话世界,美轮美奂,几十名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据了解,这片水杉林是郝山村80年代初年种植的,总共有近2000棵,村民们都自觉保护。几十年来,树木已经适应在水中生长,粗大的树根,牢牢地扎根水中,深红色的水杉冲天矗立,在阳光的照射下美轮美奂,融和成大自然的天然绿色氧吧。
在雷埠乡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缝纫机“哒哒哒”响声,好似一首首欢快的增收交响曲,村民在家门口也实现了“劳力”变“现金”、“技术”变“薪金”的增收实惠。
雷埠乡现有大小服装加工企业37家,辐射带动周边1000余人就业,同时雷埠籍在湖州织里从事服装加工行业人才近千人。该乡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同时以电商运管为依托,精心打造集服装设计、加工、电商物流中心等于一体的现代服装产业园,吸引更多在外地从事服装加工行业的人才“凤还巢”。雷埠乡服装产业园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投资40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10.8亩项目区清场、地勘等工作,预计年底开工建设;二期拟投资近亿元,预征土地40亩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为促进服装产业园尽快建成投产,该乡一边建设一边招商,目前已有宁波、湖州数家服装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协议。(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蒋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