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联播 > 正文

美丽蝶变看黄龙

时间:2021-12-24 10:43:42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修祥  

  本网讯 近年来,黄龙镇聚焦“基、形、魂”,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城乡大地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发展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黄龙镇黄龙社区盘活村集体山场、水面等,实现资源变股份,资金变股金,农民和村集体变股东,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光伏发电、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通过各种渠道,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现在村里有钱了,就能为民办实事做好事。”黄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新亮说,近两年,黄龙社区先后投入整修拓宽硬化黄联路水泥路212米,为狮山组安装路灯21盏,恢复红旗水库水毁工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支部强,产业兴;农民富,村庄美。如今的黄龙社区已由多年前出名的“弱村”、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几乎家家住小别墅、户户有小轿车,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朝阳村依托县财政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建成1045平方米番鸭大棚一座,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同时入股怀宁县蓝莓产业园,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菱湖村有一片占地近百亩的湖面,过去一直荒废没有开发利用,导致杂草杂木众生,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周边农田耕种。该村通过市场考察,成立莲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近百亩湖面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以“基地+农户”模式,投资40多万元打造成莲籽龙虾养殖基地。“过去几近荒芜的湖面,现在成了聚宝盆,看着就打心眼里高兴。”脚下泥土芬芳,脸上笑容绽放,菱湖村党总支书记汪小刚高兴地说:“通过莲籽、龙虾套养,大大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还带动60户村民增收,只有大家都富了,我们更有干劲,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奔头。”

  建设美丽乡村,塑造乡村振兴之“形”

  “以前垃圾随风刮,污水靠蒸发,村道脏乱差。现在社区干部带领我们整治家园、打扫卫生,环境变美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村民江英兰对村容村貌变化很是欣喜。

  黄龙社区狮山组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攻坚,全面消除视觉贫困。映入眼帘的村庄,一改往日的“脏、乱、差”旧面貌,以“净、洁、美”的新形象展现在眼前。狮山组的环境大变样,村民们看在眼里。“以前的环境脏乱差,大家都看不下去。”村民组长王有应说,现在不同了,整个村子和以前比简直是大变样。

  现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黄龙镇乡村的“面子”美了,“里子”的变化也不小。这不,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农村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文明意识,杨林村陈圩自然村自发成立“美丽庭院”评审会,评审会由村庄村民小组长、党员、老村干、群众代表等21人组成,对村庄258户逐一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自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以来,村庄家家户户齐参与,村民们通过扮靓自家庭院,不仅养成了家居保洁的好习惯,也培养起了自觉爱护、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新风尚,村民积极性都很高,都在相互较劲呢。”评审会会长、老村干陈结松高兴地说。“市级好媳妇”陈美林,平日里就喜欢种养花草,在她家庭院内,摆放各式各样的盆栽,扮靓整个庭院,屋内生活用品整齐摆放,干净美观。村民曹晓亮家也是如此,干净整洁的庭院,一派生机勃勃、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曹晓亮说,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住着舒服看着也舒服,大家都像我这样卫生搞好,每个家庭就更美丽了。

  近年来,黄龙镇通过典型带动把“盆景”变成“风景”,全镇8个村(社区)同时按下了“美颜键”,乡村有了越来越多的美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推进移风易俗,激活乡风文明之“魂”

  红白喜事礼金不准超过50元;过年过节从不放烟花爆竹;小孩周岁、老人做寿不办酒席;村庄公益事业村民踊跃捐款……这样的好传统,在黄龙镇杨林村丁坦组坚守了80多年。

  近年来,黄龙镇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把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作为深化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作用,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了文明乡风。

  丁坦组有55户236人,这一规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听村里上岁数的老人讲,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丁树平老人,就是当年的见证人之一。“从我记事起,听父辈讲,我们村庄谁家红白喜事,最早礼金只象征性送一毛钱,邻里都过去帮忙,而且不吃饭。现在条件好,十年前,礼金规定不准超过50元,算起来有80年了。”丁树平老人去年儿子新房3月份落成,没有放一挂鞭炮庆祝,更没有办一桌喜酒。“就家里人在新房里一起吃了一餐团圆饭。”丁树平老人说,像他家这样的喜事不办酒席,村民都习以为常,亲朋好友、左右隔壁邻居空手上门道声祝贺就行了。

  胡桃芳是杨林村妇联主席,对村庄里“好传统”的形成过程非常清楚。“我是1994年结婚的,当时亲朋好友礼金只要8元钱,连鞭炮都没有放,村庄的人都前来祝贺、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谈起当年自己的喜事,胡桃芳很少骄傲。她说,丁坦组谁家办红白喜事就是在家里请亲戚吃顿饭。没有亲戚关系的村里乡亲随几元钱礼金,不在主家吃饭。不管礼金多少,随礼人的名字都会被主家写在一块红纸上,挂在屋外最显眼的位置以示感谢。到了90年代,物价涨了,村民们就觉得几元角礼金有点低。村民一起商量后,提议组里的份子钱涨到50元,不准再涨。现如今,大家的腰包鼓了,村里很多年轻人觉得再随50钱的礼有点不好意思,就拿着100或200元去贺喜。但不管随礼的人拿去多少钱,办喜事的人家都坚持只留50元钱,多出来的就找回去,因为“组里的规矩不能破”。丁坦组还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每年选举“堂管”等举措,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焕发出了乡村文明新气象。别看丁坦组村民在送礼金上“小气”,但在村庄公益事业建设上都很大方,村庄10多年前就修建了村庄水泥路,近几年还修建了村民休闲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当家塘、绿化亮化……营造了自然、朴素、洁净的美丽乡村,“好传统”让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韩艳华)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