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公岭样本”
本网讯 近年来,公岭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党建引领、产村融合、农旅结合为突破口,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开了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踏上了乡村振兴新征程。
发展特色农业,让乡村产业更强、农民更富
阳春三月,走进公岭镇田间地头,一片一片的蓝莓林映入眼帘,有些是新栽种的果苗正茁壮成长,有些是成熟的果树等待开花结果,田地里的种植户、技术员正在悉心施肥、修剪,呈现出一幅繁忙的春耕劳作景象。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公岭镇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公岭镇依托自身地理和土地资源优势,蓝莓种植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前些年,公岭镇大多村庄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山场流转劳务费和各级财政补助,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为打破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缓慢的僵局,该镇决定另辟蹊径,以田铺村为试点村,尝试自主经营50亩村级蓝莓产业基地。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田铺村两委干部一头扑进蓝莓园,经过辛情劳作、不懈努力,实现了生产经营性收入大突破,2021年底生产经营性收入达到60万元。试点成功后,公岭镇向全镇推广,目前发展蓝莓达6000余亩。
为将蓝莓产业做优做强,公岭镇不止步于单一的蓝莓种植,决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不断建强园区基地,完善相关服务体系,以规模化、果品种类多元化种植,辐射带动蓝莓产业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强村富民。该镇先后引进三铺村金达生态农业科技园、裕丰生态农业公司和“故乡之路”休闲农庄等,集农业种植、采摘观光、休闲垂钓、民俗旅游为一体,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公岭镇及周边乡镇旅游业发展,提供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
开展环境整治,让乡村服务更好、村容更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和谐稳定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岭镇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美化人居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不仅在财政上大量投入,村里还将山场统一流转的租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动员群众筹资筹劳。
资金有了,说干就干。硬化、亮化、绿化、改厕、治脏、治乱、治污、拆违、拆危等整治行动一个不落。投资180万元新建街道公园及街头空闲地绿化,建设规模2.2公顷。三铺村环境整治面积达10万平米以上,拆违拆危4200平米,兴建“四好农村路”32.6公里,安装路灯420盏,绿化苗木12000棵,全村饮水安全自来水覆盖100%,改厕率达85%以上。永新村先后完成了4条“农村四好路”和一段柏油路面铺装;投入360余万元建设的史庄市级美丽乡村中心在2021年11月获得市级验收县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公岭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和办事章程上墙公开,引导村民自我管理;积极开展“道德模范”、“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先锋模范评比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建乡村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切入点,参与乡村治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持社会治安稳定等文明实践活动,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共建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的和谐乡村。
走进如今的公岭镇,映入眼帘的柏油道路旁,排列着整齐的路灯与绿化树,彩色的文化墙、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庄形象气质大变样,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坚持党建引领, 让乡村发展更快、后劲更足
“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把村里党员、干部的意识唤醒,支部有了支部的样子,群众就逐渐聚拢起来,工作才会有人听、有人跟,有起色、有声色。”公岭镇党委书记郑小林说。
近年来,公岭镇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去落实,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该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打破村庄区域边界、统筹村庄资源。2021年5月,公岭镇将三铺村、田铺村、公岭社区3个村级党组织联合起来,组建成立岭兴联合党委。这不仅是基层党组织的建强、优势资源的整合,更是为公岭镇乡村振兴的发展打开了新格局。
岭兴联合党委整合了党建资源、干部资源、发展资源,明确了党委工作职责,形成抓党建、带队伍、强管理、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强大合力的推动下,产业也迅速发展,成立了“岭兴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实行“联合党委+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蓝莓产业园,同时引进1家蓝莓深加工企业,为村级集体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岭兴联合党委现已规划三条发展路线,分别是马拉松赛道沿线4.8公里,s238省道沿线3.5公里,高铁沿线3公里。
与此同时,公岭镇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引进一批、发展一批、带动一批产业项目,以项目带动各村发展,以各村发展服务项目扩大,共融共生、共促共建。(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任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