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岭镇:架起“联”心桥 “合”力奔小康

本网讯 这些天,茶岭镇宝龙山联合党委2000余亩蓝莓基地里,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只见村民和干部们正忙热火朝天,采摘、包装、运输蓝莓,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事我就到这干活,一天60元。要是采摘季节一天有100多元收入。”村民胡祖强高兴地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我既能在基地里务工赚钱,又有土地流转的租金,实在是太开心了。
村民陈永中家有2.5亩土地流转了出去,每亩地补助150元。他以土地入股,参与年底的分红,而且还在公司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我们家的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不仅有租金,还能参与年底的分红,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家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我还能在公司打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陈永中高兴地说。
“平时修枝、管护、采摘等都需要工人,今年光基地管护这一块,劳务支出就在10多万元。三个村每年带动农户就务工2.6万余个,为农户增收近200万元。我们正加紧推进产业富民目标,靠强大的党建合力托起‘强村富民梦’。”茶岭镇宝龙山联合党委书记、泉合村党支部书记王何平说。
前些年,茶岭镇泉合、同形、先锋三个村群众单纯依靠种粮食,村里也没有什么产业。为找到一条群众致富、集体增收的路子,去年5月份,茶岭镇将这三个村建成党建联合体,抱团发展,改变了以往村内集体资源零散、难以整合、班子力量薄弱的困境。

一年来,宝龙山联合党委经过多方考量,依托“公司+土地流转+就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明确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开发“绿色农业”,已逐步发展起了蓝莓、紫薯、油茶及特色经果林等产业,群众生活日益红火,集体经济越来越好。从“单打独斗”到“协作抱团”,茶岭镇宝龙山联合党委让“联村共建、联产发展、联心致富”成为现实,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联村党委主要是按照产业相同、地域相连、做强做大为原则,取长补短,把各村的发展优势都利用起来共同发展,带领老百姓致富增收。”王何平表示,在保持各村的行政区划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联合党委把3个村的土地等资源集中“打包”,在项目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联村党委让我们找到了一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从村来说,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从农户来说,就近务工增加了收入,这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储德喜深有感触。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宝龙山联合党委还分别成立了蓝莓、紫薯、油茶、经果林等10个产业党小组,各自负责牵头产业的发展。在联合党委引领下,先锋村将全村1900水田、1500山场、200亩旱地全部流转到村里,成立孟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着力盘活资源,大力发展产业;同形村发展蓝莓400亩、经果林300亩、油茶300亩、紫薯130亩……产业的发展,既有效解决该村闲散群众就业问题,让群众更好的参与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又缓解了基地用工难题,实现基地与农户双盈,同时,还进一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联合党委支柱产业的壮大。“我们继续做好产业文章,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联合党委集体经济力争实现150万元。”王何平充满信心地说。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是实现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重要抓手。新形势下乡村如何进一步破题发展振兴?如果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这几天,王何平和联合党委一班人又忙着共同商讨这件事儿。
“在乡村振兴中,我们通过组织振兴的模式,组建联合党委,集中农村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从‘一村富’到‘一片富’,再到‘村村富’的目标。”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茶岭镇党委书记汪忠山说。(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曹晓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