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镜乡:“新农人”孕育农业新业态
本网讯 近年来,石镜乡一批“新农人”,他们通过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水平,紧抓“特、优、土、独”,推进产业多元发展,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给乡村带来勃勃生气,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推进“农旅融合”产业兴
来到石镜乡分龙村的杨排山上,一片片经过“高枝换冠”的古油茶林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片有400多亩,仅树龄200到300年的古茶树就有2000多棵。”分龙村党支部书记王三一介绍说,我们正在走旅油’发展的路子,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利用油茶四季常绿、花果同期等景观特点,在王三一的倡导下,成立了古油茶开发合作社,从单一的油茶种植向乡村旅游观光休闲、油茶加工、民俗文化体验等多层次产业结构发展,打造油茶全产业链,为群众开辟更多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村民程学有、冯寿松分别有6亩、4亩油茶山场,他们平时在家门口打零工,当古油茶收获时,他们就上山采摘,年收入很是不错。
在石镜乡邓林村山谷中,望春花已在此盛开了500多年。每到春天,20余万株望春花怒放枝头,漫山遍野,游人如织。依靠一方碧水青山,石镜乡几十户村民在山里或街道办起了农家乐。石镜乡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在望春花上做文章,建起停车场、修宽入村道路、竖起旅游指引牌、挖掘望春花景点……实施一系列的举措后,游客激增。
近年来,石镜乡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注重培育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打造“本土网红”新农人
“大家好,我手中拿的是我村特色产品——艾枕头,它能杀菌抗病毒,具有安神助眠、消除疲劳的功效,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使用……”在石镜乡大塘村农村电商综合商业网点,村干兼主播曹娇正在直播间和大家熟练介绍艾枕头,因为艾叶是自己村集体种植的,她对产品的特点十分了解。曹娇的讲解很快提高了粉丝的购买欲,加上产品的优惠价格,短短一小时里,点赞、评论互动人数就突破了二千,下单200多笔。
大塘村的艾草系列产品、手工挂面、生姜、蜂蜜、大米、香油;太平村的农家手工辣椒酱、金丝皇菊;邓林村的香菇、平菇;踏水村的红薯粉、红薯粉丝、香葱、龙虾;邓桥村的草莓、火龙果;分龙村和石镜社区的蓝莓、紫薯……和曹娇一样,搭上电商这趟“快车”的村民在石镜乡有100多人。这些带货“主播”,让当地众多农产品走出山村,打响石镜特色品牌。
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了“新农活”.....
石镜乡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多平台、多举措帮助村民走上电商致富路,为主播提供免费培训、运营和场地等服务,助力一批批“网红”新农人,分享数字技术红利,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丰
“大家再辛苦一点,把这一堆山芋加工完就收工。”11月9日晚10点,在石镜乡踏水村山芋粉加工厂,村党支部书记陈思能一边劳作,一边给几名工人打气、加油。“我们近期新上山芋深加工项目——山芋粉加工厂,一天能加工20余吨山芋,现在正是山芋收获季,我们需要加班加点干。”陈思能说。
作为一个山区乡镇,石镜乡站在现代农业经济崛起的时代前沿,将“品”做出特色,形成产业,下活了乡村振兴这盘棋,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太平村种植菊花500余亩,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还吸纳周边1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同时种植朝天椒30亩,一年采摘三茬可收获9万公斤,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分龙村村民李友平以前一直在外经商,今年5月初他回乡投资近百万元,建成13个大网箱投放110万尾弯丫鱼鱼苗,预计年产成鱼10万公斤,年产值超过400万元;踏水村建成23座大棚,全部种植香葱,一年可种植三季,年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同时近期投资50余万元新上红薯粉丝加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邓林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香菇种植6万棒,年可带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80万元……几个重点村各具特色,“一村一品”的雏形已形成。(檀志扬 刘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