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走上“新稻路”
本网讯 春暖花开,柳枝泛青,清明前后,又到了水稻育秧的黄金时节。在平山镇高泽村育秧工厂,一条育秧机械化生产线正在工作,种粮大户王六月正忙着和村民一起制作秧盘。整个育秧工厂堆满了刚刚采购的混合肥、尿素、稻种和机械。
“现在做农业越做越有味”。衣着朴素、鞋上沾满些泥土的王六月一提起“育秧经”,她就滔滔不绝,兴奋与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育秧工厂一小时能制作550个秧盘,今年我选择了万丰优丝占、南京香占等4个水稻品种。
俗话说,秧好半熟稻,壮秧产量高。为了确保秧苗长势,王六月经常向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咨询,根据指导意见,一门心思地扎进育秧工厂里。她还为周边3200多亩稻田提供全程服务。王六月在本地第一个创建育秧工厂,工厂化育秧是将稻种播撒在配好基质肥的规格化育秧盘内,发芽、出苗和育苗过程全部在育秧盘内进行,比起传统育秧模式,大棚育秧不仅可以节省人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缩短育秧周期,提升秧苗质量,提高水稻产量。
“90后”的王六月是平山镇高泽村丰收组村民,因为对家乡水土的眷恋和对现代农业的兴趣,2013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开了家庭农场做起了“农场主”,后来又成立合作社,承包了家门口1400亩高标准农田种植绿色稻米。除种植水稻外,这两年,王六月对稻虾共生这种综合种养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实地到湖南、江苏等地考察取经,又积极和大学专业课老师联络请教,终于摸索到了发展门径,稻虾共生种养规模扩大到了1000余亩。“新农人”回乡创业致富,王六月还不忘帮助周边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共同走上致富“新稻路”。
忙完育秧,王六月来到育秧大棚,仔细查看大棚里秧苗长势,一株株嫩绿的小秧苗尽情地吸吮着水分和养分。“工厂化育秧在实现水稻育秧标准化、供秧商品化的同时,有效解决劳动力紧缺难题,扩大水稻育秧的生产能力,提高水稻机种面积,提升种粮主体的经济效益。”王六月说。(檀志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