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联播 > 正文

【乡村振兴正当时·和美乡村建设】石镜乡邓林村: “绿色乡愁”带来“金色财富”

时间:2024-09-02 09:50:36   稿件来源: 怀宁新闻网   编辑:聂韦霖  

  本网讯 在石镜乡邓林村余湾组,一株高大的望春花树格外显目,三人合抱才能够将其围起来。“这棵古树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虽经风雨侵蚀,雷劈电击,仍傲然挺立,枝繁叶茂。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已经对其全部建档立卡、挂牌保护和科学管护。 ”村党支部书记刘书生介绍说。如今,这棵古树不仅是岁月变迁的见证者,更承载着当地一代代村民的乡愁记忆和带来的“金色财富”。

  一个村庄,只有487户人家,却有171棵望春花古树,树龄最老的已有500多年,并种有20余万株望春花,它们年年岁岁花开花落,养育着一方人。

  邓林村属山区自然村,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众多古树名木,其中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就有300多株,最长树龄有500多年。为使古树名木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该村查清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了解掌握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古树名木实行科学管护,挂牌保护,定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及时清除杂草,加强水肥管理。在修道路、建新房等过程中,但凡涉及到古树名木,该村均遵循“能避则避”原则,想方设法为古树让路。经过世世代代邓林人的维护和管理,古树依然枝繁叶茂,映衬着村庄的发展。同时,村民每年都有植树的良好习惯,每年到了春季,家家户户都要在房前屋后和自家山场种植几十株望春花。

  村民董玉银是邓林村种植大户之一,从2001年起就开始小规模承包山场种植望春花,树苗销往全国各地,2014年后开始大规模种植,到目前有2000多亩,他的志向也更加远大——深加工开发望春花药用价值。为此,董玉银深入钻研,陆续获得了各类技术专利以及研究成果,还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和安徽农业大学正在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邓林村围绕望春花一步一步推进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在刘书生、董玉银等所有村民的守护下,邓林村望春花正绽放富民春光。

  这些变化,缘于邓林村探索“农村三变+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独具乡村特色农家乐,突出“微田园、生态化”,按照“去硬化、去城市化”的理念,种树、养花,确保“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绿”的独特景色。在这个村子里,各种树木有上百万棵,仅望春花树就有20万棵。“不光是种植大户爱种树,我们村一共有487户人家,平均每户在房前屋后和山场种植望春花等各种树达100多棵。”刘书生说,我们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将自然景观与观光农业、“风车森林”巧妙结合,发动农民利用自家的住房、果园、菜地、水塘、山场等,兴建旅游设施,发展采摘、餐饮、垂钓、休闲等多种业态。

  以前,村民主要是靠种植农作物赚钱,收入有限,现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或者以山地、山林等资源入股,摇身一变成为股民,或者开农家乐,或者在基地上务工,收入比以前增长了好多倍。特别是每年三月份望春花盛开季节,村里推出“望春花节”、“千年古树游”等活动,现在到邓林村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村民们看准商机,纷纷经营起了农家乐。“15天收入7000多元,这些树成了我们的‘吸金树’。 ”村民董邦明高兴得合不拢嘴。和董邦明一样,该村几十户农民在自家干起了餐饮,吃上了“旅游饭”。

  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邓林村走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田园变景区、农家变客舍,“美丽风景”变“美丽经济”,乡村旅游由“风景”变成了“钱景”。(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黄哲倩)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