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凉亭乡:从“人情债”到“文明礼” 新风尚浸润百姓家
本网讯 近日,走进凉亭乡,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曾经困扰人们的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简约适度、重情轻礼的新风尚。
新规落地:从村规民约到自觉践行
在凉亭乡董祠村,一场关于“20元随礼”的移风易俗实践,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人情往来观念。“以前最怕接到‘请柬’,不是亲戚也得硬着头皮随几百元,一年下来光是随礼就得花好几千。”村民郑大哥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2025年6月,董祠村村民委员会出台《红白喜事操办标准(试行)》,其中“非亲友随礼一般控制在20元以内”的规定,如同一剂良药,直击“人情消费”的痛点。
今年,村民董邦安去世后,其侄子董天生为其料理后事。红白理事会主动上门指导,建议非亲友邻里可送花圈或挽联代替现金,若执意随礼则按20元标准收取。“以前办丧事,光收礼金就要忙半天,现在流程简化了,我们能更专心送别老人。”董天生感慨,减少了人情往来的负担,反而让丧葬仪式回归了缅怀本质。
党员示范:从带头承诺到躬身实践
“方老这一辈子,干啥都透着一股党员的精气神,走了也走得这么敞亮!”6月24日,在青山村新丰组的简易追悼会上,村民们望着老党员方珍珠的遗像,眼眶湿润却语气敬佩。这位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临终前特意嘱咐家人:“我走后,一切从简,不搞披麻戴孝,不摆流水席,就开个追悼会,让大家送我最后一程就行,千万别给组织添麻烦,也别坏了移风易俗的规矩。”
方珍珠生前是村里出了名的“老较真”。前期村里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简办标准,有人嘀咕“老规矩哪能说改就改”,她第一个站出来:“我是党员,我先带头!以后我家办事,就按新规来,谁要是觉得不合适,先跟我这个老党员理论理论。”平时遇上谁家要办喜事,她总乐呵呵上门唠嗑:“彩礼少点,情谊才重;宴席简点,日子才甜。”村里有老人去世,她又主动帮着家属算“明白账”:“大操大办看似风光,其实是给子女添负担,咱党员家属更得想得开。”
如今,老人用自己的身后事,给全村人上了生动一课。追悼会当天,没有唢呐锣鼓,没有繁琐仪式,只有胸前佩戴白花的亲友和村民,在哀乐声中缅怀她的生平。村党支部书记刘发根说道:“方珍珠同志用一生践行党员使命,临走前还在为移风易俗作示范,她的这份觉悟,就是最鲜活的教材。”
成效显现:从“人情负担”到“文明自觉”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村头的老槐树,凉亭社区的文化墙前就热闹了起来。工作人员正踩着梯子,握着颜料笔在墙面上勾勒线条,旁边的同事蹲在地上调着颜色,时不时抬头喊一句:“左边那朵花再画大点,看着喜庆!”
这面文化墙,是村里特意留出的“新风宣传角”。今天要画的主题是“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画面里左边是“拒绝彩礼新婚夫妻”的卡通插画,右边则是“丧事简办图文”。几位村民正站在墙前,指着上面正在画的移风易俗漫画小声讨论着,时不时点头称赞。
“我们不仅要这面文化墙成为村里传播文明新风的“网红打卡点,更要让它“活”起来。凉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朱子海说。据了解,凉亭社区打算在代庄中心村全面验收后,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在这里开展“新风小课堂”,结合墙上的案例讲解移风易俗政策,解答村民疑问,真正把文化墙上的新风尚扎到群众心里。
如今的凉亭乡,“20元随礼”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党员带头“破人情债”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传播文明新风的“网红打卡点”更是遍布乡野、扎根心上。这场文明实践证明:当村规民约与村民意愿同频共振,当文明新风与传统习俗良性互动,就能在烟火人间中培育出真正的时代新风尚。(程敏 汪雯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