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宁”一起拼经济】怀宁:家门口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本网讯 “咖啡粉的粗细要调均匀,萃取时间控制在25秒左右,奶泡得打细腻些,游客喝着才舒心。”11月26日上午,在洪铺镇云下湖畔营地的咖啡屋,21岁的谢卓星正专注地制作着拿铁咖啡,磨豆、萃取、拉花一气呵成,醇厚的咖啡香气伴着湖畔清风弥漫在营地中。不远处,露营帐篷错落有致,游客们或漫步草地、或围坐聚餐,一派祥和惬意的景象。
作为集餐饮、住宿、娱乐、垂钓、露营、咖啡等体验于一体的云下湖畔营地综合度假地,已吸纳9名村民上岗,月薪均3000-4000元。在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迎来客流高峰,累计吸引游客近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万元。带领大家在家门口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正是云下湖畔营地负责人欧阳文昊创办农场的初衷。如今,云下湖畔营地不仅成为游客青睐的度假胜地,更让本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端稳旅游饭碗”的心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
“刚刚接到电话,中午有三桌客人。自从村里搞了乡村旅游后,天天有人打电话订餐,每天忙得不可开交。”11月27日中午,小市镇求雨村村民夏小龙谈及他“幸福的烦恼”。和夏小龙一样,在小市镇有农家乐20余家。
家门口的“旅游饭”越吃越香,夏小龙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这两年,夏小龙的农家小院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小饭庄”。灶膛里柴火噼啪,铁锅里土鸡翻滚,她一边端上热腾腾的“农家饭”,一边笑着算账:“创业就业不用出远门,一家人都能聚在一起,收入也还不错,今年靠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就赚了3万多元,比在外打工强。
近年来,小市镇依托孔雀东南飞影视基地和“乾隆牡丹园”等优质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村民顺势把老宅变民宿、农田变采摘园,连荒闲置土地都种上了网红水果,带动周边3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从“外出打工”到“开门迎客”,从“卖农产品”到“卖风景”,小市镇老百姓端稳了“旅游碗”,吃上了“生态饭”,日子像牡丹花一样,越过越红火。
清晨的石牌老街,薄雾还未散尽,青石板路上已传来零星脚步声。非遗传承人产云秋推开泰和祥戏装盔帽社的木门,刚把缀满珠翠的戏帽摆上展台,几位背着相机的游客便循着招牌走来:“大爷,这顶盔帽能讲讲制作工艺吗?我们想拍下来分享给戏迷朋友。”产云秋笑着点头,指尖拂过精致的纹样,话匣子随晨光一同打开。
老街牌坊旁的“半日闲茶咖”里,返乡创业的汪志文正忙着冲泡咖啡。玻璃柜里,印着黄梅戏脸谱的书签、戏服纹样的杯垫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昨天刚接待了外地来的戏迷,他们看完徽班博物馆就来这儿打卡歇脚,文创产品、特色美食卖出去二十多件,现在守着家门口的资源创业,收入很稳定。”他一边冲泡咖啡,一边指着墙上的订单记录。
午后,石牌徽班博物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馆内,盔帽、戏服、戏剧手稿等文物静静陈列,讲解员正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述“徽班进京”的往事。“没想到小镇上有这么专业的博物馆,既涨了知识又开了眼界。”听完讲解,游客李阿姨在朋友圈里写下感言。戏曲文化不仅让千年古镇焕发新生,更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真正唱响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乡村振兴之歌。
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精心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点,形成了以农家乐、民宿、农耕文化体验和农产品销售等为主的旅游业态,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因地制宜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彻底激活了怀宁乡村,不少在外打拼的村民“嗅”到了“乡村旅游热”的商机,纷纷返乡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檀志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