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宁”一起拼经济】怀宁:小蓝莓“链”动百亿大产业
本网讯 一颗拇指大小的蓝莓,如何从山间野果成长为百亿产业?我们走进长三角蓝莓种植面积最大的集中区——怀宁县,探寻这颗“蓝色宝石”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大家在摘果子的时候,尽量选这个八分熟和九分熟的果子,然后从果子尾部来采摘。”在黄墩镇蓝莓种植基地,安徽农业大学皖西南综合试验站站长徐支青正在指导村民进行蓝莓采摘。从测土配方到田间管理,再到品牌打造,都有农技专家全程“把脉”,这让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黄显华多了一份丰收的底气。
“每年都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会有一个蓝莓班,然后到田间地头,把我们这些种植户聚集到一起,学习修剪、水肥管理,这样现场培训,对帮助我们提高蓝莓的品质,是非常关键的。”黄墩镇牧析蓝莓园负责人黄显华告诉记者。
从荒山改造到连片种植,专家的“点石成金”和政府的久久为功,让过去遭嫌弃的酸性丘陵黄泥巴,转变为适宜蓝莓生长的天然富硒沃土,吸引了一大批像黄显华这样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撬动蓝莓授信无抵押贷款5.7亿元,带动我县95%的乡镇、78%的行政村把蓝莓种植作为主导产业。
“现在市场价格比较稳定,基本上跟往年差不多,高的时候能卖到100多元1斤,平时的价格我们也能卖到五六十元每斤。流转的土地是150亩,我们这个园区的产量在3万斤左右,产值利润大概在50万元左右。”黄显华说。
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怀宁蓝莓有9.5万亩,成为长三角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在黄墩蓝莓小镇,2万平方米的蓝莓冷链、分选、物流中心,平均每天将40多吨的“怀宁味道”发往全国各地。
蓝莓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夏国钧介绍,“统一品牌、统一分拣、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目前我们发布了怀宁蓝莓团体标准是12个,绿色认证的农产品企业是55家,统一规范使用‘怀宁蓝莓’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蓝莓产出高品质保驾护航。”
蓝莓鲜果保质期短,如何延长产业链?在怀宁蓝莓产业园,一颗蓝莓的“72变”令人惊叹:果肉酿成露酒,果皮提取药用色素,果渣变身宠物饲料。眼前这条年产8吨蓝莓花色苷提取生产线,提取的花色苷纯度达到40%以上,高于欧洲标准,达到药用级别,被国家卫健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
“它高于欧洲药典36%的药用标准,在目前全国来说是纯度最高的,并获得了国家卫健委的新食品原料的认证。这个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说在蓝莓行业里面是最高的,比蓝莓鲜果的附加值提升大概3-4倍。满产之后,年总产值可以达到7个亿左右。”安徽蓝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俊说。
通过延链强链,目前,怀宁蓝莓已经形成了果汁、果酒、果苷三大系列30多个产品,畅销海内外。当地还积极打造“蓝色IP”,蓝莓文化旅游大会、蓝莓马拉松、海子诗歌节……农旅融合让“流量”变“留量”,每年吸引80万人次来怀宁赏花、品果、看景。
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 、长江流域蓝莓研究院院长吴林说:“怀宁建造了长江流域最有特点的蓝莓一二三产融合这种模式,并且实现不断地递进和更新更迭,充分体现了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相融合的这样一个特点。”
擦亮“金名片”,做强“产业链”,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蓝海”,今年,怀宁蓝莓预计产出鲜果4.3万吨,形成10万吨深加工能力,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副县长何承海表示:“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锚定蓝莓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路径,推动蓝莓向产业链后端、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力争到‘十五五’末,怀宁蓝莓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努力将怀宁建设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地、三产融合的新高地、共同富裕的样板地,让更多‘蓝色奇迹’绽放在乡村振兴的沃土。”(安徽台记者 刘飞 全媒体记者 包俊根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