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聚力打造绿色生态新画卷
本网讯 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森林资源巨大潜力,抢抓政策机遇,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国家储备林+”模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走进秀山乡独秀村的造林区,一座座披绿的山头让人眼前一亮,近两年新栽的望春花、刺槐、银杏等各类苗木遍布山野、迎风挺立。山林间,管护员们正在细致开展清理杂草、松土培土、树木修剪和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护工作。
据了解,怀宁县国家储备林建设一期EPC工程项目总投资13.27亿元,建设总规模12万亩,包括营造林工程、支撑体系建设和产业体系导入,目前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完成后森林覆盖率将显著提高。
"截至目前,怀宁储备林项目已收储、设计8.1万余亩,完成施工7万亩,栽植望春花、麻栎、枫香等乡土树种,薄壳山核桃等经济林共450余万株。"中铁二十三局怀宁县国家储备林项目项目总工程师杨秀林介绍说。
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和项目规定要求,我县科学选育薄壳山核桃、望春花、麻栎等固碳“能手”,在提升森林质量的同时,也大幅增加了碳汇量。“项目建成后,林木蓄积量将达136.85万立方米,年吸收二氧化碳超10万吨,相当于1.5万辆汽车年排放量;每日释放氧气600吨,也就是相当于80万人一天的呼吸量。”杨秀林说。
为充分发挥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我县在选育中科学优化树种结构,采取“薄壳山核桃+紫薇”“麻栎+枫香”等多种混交模式,推进“纯林”向“混交林”转变。杨秀林告诉记者:“我们项目创新采用混交林模式,深根树种与浅根伴生树种搭配,形成了立体保水系统,建成后,林地年涵养水源约600万吨。”
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当前,我县正充分挖掘林地空间利用优势、耕灌互补利用优势、生态良性循环优势,实现林下收益可持续性,积极布局“林下种植”“初级加工”“文旅大健康”“中医药集散地”四大板块林下经济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支撑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富矿”。
杨秀林表示:“我们将继续科学组织,统筹安排,积极探索‘国储林+’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利用领域,努力实现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媒体记者 余涛 通讯员 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