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线记者行】怀宁:筑牢发展“压舱石” 育强产业“涵养林”
本网讯 今年以来,我县以精准服务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夯实税收与就业基础,精心培育产业生态,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县工业园区的安徽兴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运转不息,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作业,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今年初,该公司成功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扩大产能、增购设备过程中,资金周转曾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正发愁时,县‘为企服务’专班主动上门对接,迅速帮我们联系金融机构,短时间内300万元贷款到位,真是雪中送炭!”企业负责人何健感慨道。“资金及时注入后,年产量预计同比增长20%以上,今年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
兴中新材料的发展历程,是我县精准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县将稳定存量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主动靠前、精准施策,为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精准施策,夯实经济“压舱石”
稳就业、保税收,核心在于稳住市场主体。我县扎实开展“千名领导干部进企业、察实情、听意见、解难题”活动,构建县领导包保、专班跟进、网格员覆盖的立体服务网络。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车间厂区,“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破解用工、融资、物流、市场开拓等实际困难。破解“用工难”: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人才对接会”等专场招聘,通过“点对点”送工、校企合作等方式,累计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超2000人。缓解“融资贵”:创新推出“亩均英雄贷”“科技贷”等金融产品,组织多场银企对接会,上半年帮助中小企业获融资支持超15亿元。助力“拓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依托电商平台、跨境电商产业园等渠道,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一系列“组合拳”有效激发存量企业的发展活力。1—6月,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显著提升,重点企业税收贡献稳步增长,切实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生态赋能,育强产业“涵养林”
我县不仅着力解决企业“燃眉之急”,更注重长远谋划,培育支撑企业持续成长的产业“涵养林”。强化创新驱动:鼓励企业自建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对获批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的企业予以重奖,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聚力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集群发展: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主导和特色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拿地即开工”模式,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建立健全企业家座谈会、营商环境监督员等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精准而温暖的服务,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不少企业增资扩产、新上产线、设立研发中心。安徽赛超电器有限公司自2021年落户怀宁以来,已投资超2亿元,一、二期项目相继投产达效,三期项目正加速推进。企业负责人韩洪表示:“最初选择怀宁,是看中区位和成本;如今留下来并扩大投资,则是因为这里的服务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说到做到’。”
存量企业的茁壮成长,形成强大示范效应。越来越多产业链相关企业持续关注并纷纷落户,逐步形成“服务好一家、带来一串、繁荣一片”的葡萄串效应,为我县产业生态注入持续而强劲的发展动能。
如今在怀宁,不仅老企业扎根更深、发展更快,优质的产业生态也如“涵养林”一般,吸引更多新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形成“存量激活”与“增量引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县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韩胜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以更务实作风、更精准服务,持续筑牢“压舱石”、育强“涵养林”,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动力。(记者 朱能干 通讯员 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