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 奋力往前赶】怀宁:浊流化碧波 清泉润民心
本网讯 夏末秋初,洪铺镇白云村的景观塘边,垂柳依依,碧波荡漾。村民陈老汉站在塘边,望着清澈见底的池水中成群嬉戏的锦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这塘可是我们村的‘心病’—— 生活污水直排塘中,一到夏天蚊蝇成群,家家户户都不敢开窗。” 陈老汉感慨道,“现在好了,水清了、景美了,这儿成了我们的去处!”
“十四五” 以来,我县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怀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持续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着力打通乡村 “血脉” 净化的 “最后一公里”,让清水长流成为城乡共同的底色,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高位谋划:城乡治水新格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啃下的 “硬骨头”,正考验着各地的治理智慧与决心。
我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县域内地形复杂、村庄分布分散、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面对这些现实条件,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地的治水之路?
“过去,我们也曾尝试过零打碎敲的治理方式,但效果不理想。” 县住建局项目负责人潘泰坦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
我县确立了 “县城辐射、区域共建、就地处理” 相结合的梯次推进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在于 “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
对于靠近县城和乡镇镇区的村庄,优先将其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借助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优势,实现设施共享、效率最大化。此举如同为乡村接入了城市的 “大动脉”,迅速提升了污水收集处理率。
对人口相对集中、条件成熟的中心村,则规划建设独立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这些设施规模适度、工艺适宜,既能满足村庄自身的集中处理需求,又成为乡村肌体中强有力的 “器官”。
而对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的村落,我县创新性采用成本更低、维护更简便的分散式处理模式,如 “三格式化粪池 + 人工湿地” 等生态组合技术。这些设施如同遍布田野的 “毛细血管”,虽小却精,依托土壤、植物、微生物的天然净化功能,实现了污水的有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工程筑基:打通 “最后一公里”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初秋时节,走进小市镇良湖中心村,整洁的村道、错落的民居映入眼帘,看不见污水横流,闻不到丝毫异味。
地下埋设的污水管网如同 “毛细血管”,悄无声息地将家家户户的厨房、洗涤及卫生间污水统一收集,汇入村头一座外观宛如小花园的污水处理终端。
“我们村采用的‘A²/O + 人工湿地’组合工艺,能让污水经过生化处理和植物吸附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 B 标准,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或景观补水。”良湖村党总支书记夏良平语气中充满自豪,“别看它规模不大,作用可不小,解决了我们村 200 多户人家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他指着那片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的 “小花园” 说。这是我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微动力” 模式的典范,展现了小型化、生态化、资源化的治理方向。
在县城,作为县域水环境治理的 “大心脏”,投资 1.6 亿元的怀宁县污水处理厂迁扩建项目已于 2023 年投入运行。厂长崔茂清带着记者参观时自豪地说:“我们的日处理规模达 4 万吨,出水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四类标准。”
在工业集聚的县经开区,针对水质水量波动大、处理难度高的工业污水,经开区污水处理厂采用了先进的 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磁混凝工艺。“我们的 CODcr(化学需氧量)去除率高达 94%,氨氮去除率达 97%,出水稳定达标。” 技术员江俊杰指着实时监测数据介绍道。这座专业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如同高效运转的 “工业肾脏”,为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环境保障。
截至目前,我县已建成覆盖县城、工业区、乡镇的 18 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达 8.288 万立方米 / 日,配套污水管网总长度超过 305 公里,实现了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机制创新:智慧赋能长效管护
污水处理,“建好” 是基础,“用好、管好” 才是关键。在资金保障上,我县建立了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 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并引入社会资本。
“对农户而言,主要承担户内管网接驳的费用。” 洪铺镇白云村村民组长谢忠华算了一笔账,“每户出几百元钱,就换来了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大家都觉得值!” 这种方式既体现了 “谁受益、谁负责” 的原则,也巧妙调动了群众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
在运营管理上,我县大力推行 “专业化运维 + 智慧化监管” 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公司对全县的乡镇污水处理站和部分村级处理终端进行统一运营、定期维护。
在县城乡污水智慧化云平台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分散在全县各地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数据。“这是我们治水的‘智慧大脑’。” 工作人员汪琼琳一边操作系统一边介绍,“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远程实时监测各站点的流量、液位、设备运行状态、出水水质等关键数据,并能实现智能预警与移动运维调度。”
洪铺镇分管负责人江德新深有感触:“以前最担心设施坏了没人修,心里没底;现在有专业公司定期来保养,我们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运行数据,心里踏实多了。” 这套机制实现了 “线上监管、线下运维” 的高效联动,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
循环利用:人水和谐新境界
治理污水并非终点,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追求。“十四五” 期间,我县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 —— 再生水循环利用。
随着县经开区的快速发展,用水量与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面对挑战,我县果断决策,投资7310.1万元,以 DBFOT 模式建设经开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我们园区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近期规模为每日 1 万吨,配套再生水管网 23.6 公里。”县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韩胜红介绍,“目前已有 7 家企业开始使用再生水,日供水量约 1000 吨,用于绿化、冷却、清扫等非饮用水用途。”
在园区内的一家电子企业,后勤主管丁士宇指着厂区的绿化喷灌系统说:“我们厂区绿化面积大,以前每月的自来水水费是不小的开支;现在使用再生水,不仅降低了成本,更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更开创了 “节水—治污—再生—利用” 的循环经济模式。
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的实施,是我县对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治水思路的生动实践。它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怀安河及高河大河的水体水质,为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保护。
从白云村景观塘的欢声笑语,到良湖中心村的“花园式”处理终端;从县城污水处理厂的磅礴动力,到经开区再生水项目的创新探索,我县的治水之路,始终是规划先行、科学治理之路。生态改善带来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提升,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 2025年9月,我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46.4%,远超“十四五”末35%的目标。
这一股股重焕生机的清流,汇聚成怀宁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动力,它润泽沃野千里,映照出人民更加幸福的生活图景。(全媒体记者 朱能干 通讯员 江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