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平山镇守住“粮”心 端牢“饭碗”
本网讯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近年来,平山镇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稳产丰产,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平山镇聚焦技术升级、产业融合,推动粮食生产从“靠天吃饭”向“旱涝保收”转型,全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总产量4200万公斤;其中主粮种植面积超3.2万亩,产量达2600万公斤。将耕地用途管控纳入土地流转协议,2024年找回耕地642亩、整改永农138亩、新增耕地84亩、整改冬闲田和撂荒地103亩,确保“良田粮用”。
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90.9%,基本实现现代化农田格局。通过皖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加培堤防13.63公里,新建排涝站5座、涵闸8座,疏浚河道69.14万平方米;胜天、五一排涝站等重点水利设施建成,解决2.1万亩农田旱涝问题,推动亩均产量提升19%。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建立“村集体+公司”管护机制,对40公里田间道路、22公里清理沟渠、8座检修泵站和其他农田设施进行定期巡查,确保设施健康稳定运行。
用好皖河周边沙性土壤低效农用地,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已建成近千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园,亩均效益提升3000元以上。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5万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70%,重点打造1500亩同合圩稻虾连作示范基地,亩均增收超2000元,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推动再生稻单一品种种植,建成胜天、长滩两个千亩示范片区,亩产突破2000斤,节本增效600元以上。大洼社区再生稻连续五年创安庆市亩产纪录,成为区域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充分发挥“四中心”效益,推行“大托管”模式,开展社会化服务5000亩,全镇农机总动力达3.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5%。形成“国家级龙头合作社引领、省市级示范带动、各类主体协同发展”格局,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合作社2家、省级5家、市级10余家,培育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3家。大力推广“皖水源”区域公共品牌,通过“三统一”模式推动稻、油、菜、虾、蛋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檀志扬 通讯员 操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