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戏曲之乡 > 正文

【第九届“京黄故里”石牌戏会】戏曲之乡 戏韵悠长

时间:2025-09-26 21:50:13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首君  

  本网讯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行走在怀宁县,空气里似乎都飘着黄梅调。这不仅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更是街头巷尾的哼唱、校园内外的传承、舞台上下的绽放——它早已成为这座城跳动的文化脉搏。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

  夜幕降临,在石牌镇新建路七仙女雕塑附近,黄梅戏爱好者正在演唱黄梅戏经典唱段,唱腔悠扬婉转,动作精致细腻,韵味十足,吸引了许多周边居民前来欣赏,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让初秋的夜沉浸在文化氤氲的热闹氛围中。

  古镇石牌,一场接一场的精彩演出,让戏迷们叫好声不断,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直呼过瘾。“我们专程从武汉赶来,这里能看景能听戏,尤其是黄梅戏惠民多场演出,这些剧目适合群众口味,贴近日常生活、通俗易懂,让我们饱享戏曲文化大餐。”游客凌春霞说。

  观古镇美景、听醉人戏曲、购文创产品……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新体验,假期里,石牌镇文化旅游“凭实力”迎客。

  一座户籍人口近10万的江南小城,缘何吸引全国戏剧顶流在此?

  答案是“润物细无声”的厚积薄发。

  小镇不大,却处处是戏。这里随处可见各具特色的生、旦、净、末、丑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墙绘,建筑不经意的拐角斗梁也别有韵味。石牌人喜欢黄梅戏,人人都会哼上几句戏腔,处处都有黄梅戏曲的旋律,是名副其实的“戏窝子”。

  石牌,一座因戏闻名的古镇。当锣鼓敲响,每一段唱腔都在诉说:古老戏曲从未老去,它正以创新的姿态,等待与每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灵相遇。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种浓浓的“黄梅戏”氛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客前来参观游览。

  每天吃过午饭过后,生活在石牌镇里的居民,便会拿起手机,热情地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朝着镇文化活动中心汇聚,因为那里几乎每天都有黄梅戏的演出,对黄梅戏情有独钟的古镇居民特别爱好这一口,看戏、说戏、唱戏,已经成为他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石牌镇,戏曲融入了小镇的“血脉”,成为居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娃娃,学戏、唱戏,乐此不疲。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

  石牌旧名宜塘,又名石牌口,位于皖水、潜水、长河汇合之处,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建隆年间。由于濒长江,枕皖河,在昔日以河运为主的峥嵘岁月,石牌自古就是皖西南通往安庆及长江的水陆交通要津和商贸重镇。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这里的“石”指的就是石牌镇。“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以及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戏剧表演艺术家,均学艺于此。石牌镇四度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梅戏)”,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省级特色旅游名镇、千年古镇称号。1982年,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在石牌镇考察时发出了“来这里朝圣”的感叹。

  白天看景,晚上看戏。一座城,一部戏,古镇石牌成了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旅游热度持续飙升,持续吸引外地观众“为一部戏赴一座城”。石牌,到底有何魅力而受追捧?

  在石牌徽班博物馆,详细地讲述了石牌戏曲文化的来龙去脉。徽班博物馆汲取了徽派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造型,外形简洁大气,博物馆中展陈着盔帽、戏服、木剑、令牌、黄花梨二胡、戏曲唢呐等珍贵文物,暑假期间,这里也迎来了参观热潮。“没想到在一个小镇上还能看到这么大气的戏曲文化博物馆,非常地震撼。”来自江西旅游团游客张先生说道。

  在石牌镇老街,有一家泰和祥戏装盔帽社,年近八旬的产和宝,时常会蜗居在自家小屋里,花费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沉浸在制作戏剧盔帽的道道工艺中,享受那份专属于手艺人的静谧时光。产和宝从事戏剧盔帽服装制作已有60余年,他从13岁开始就爱上了戏曲盔帽制作这一行当,22岁时成为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现在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产云秋老人介绍说,一顶戏帽制作下来差不多要40道工序,最简单的也要10多道工序。从最开始的刻纸、粘贴、加网、压模到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复杂,需要手眼配合及时,对技术的要求极高,一顶戏帽制作大约需要10天左右。由于技术好,产云秋被誉为“石牌帽子产”,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戏曲剧团前来订制戏帽。眼下,石牌镇正在按照“诗意慢生活·戏曲达沃斯”的理念,倾力打造蜚声四海的戏曲文化地标,这给产云秋等一批从事戏剧盔帽制作的当代“工匠”带来新机遇。

  文化搭舞台,经济唱大戏

  黄梅戏团队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梅戏爱好者协会常态化开展戏迷演出、培训、交流等活动,先后举办“怀宁·石牌全国戏曲票友节”等戏曲文化惠民活动近千场次……

  近年来,石牌不甘于仅仅做一个“安静的戏曲小镇”,开始了“文艺复兴”之路:正努力打造中国的“戏曲达沃斯”,要让更多人喜欢上黄梅戏,让中国的戏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石牌镇围绕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为核心的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精品。“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潜力,把文化积蓄转为经济力量,持续奏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时代交响曲,打出‘文化+经济’组合拳,不断推动石牌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石牌镇党委书记周阳海说,黄梅戏,正成为石牌最动人的文化自信。

图片1.png

  (操浩源 摄)

  从2022年起,石牌镇老街保护与开发项目总投资超亿元,旨在传承弘扬地方戏曲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古典与现代、高雅与大众、商业与生活在此交融,实现千年风情与时尚潮流的热烈拥抱。

  走在老街上,戏的元素无处不在:墙壁上绘满戏曲人物脸谱,生、旦、净、末、丑应有尽有;不时传来戏曲声,或欣赏或自唱,皆乐在其中;徽班博物馆、文化中心、戏曲大舞台、戏曲展示馆、小镇客厅分布各处,让古镇石牌形成“一步一景、一步一诗、一步一画、一步一戏”的独特景致。

  把文旅融合作为重要增长点,是石牌镇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之一。石牌镇不断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黄梅戏与电影、动漫、网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加强黄梅戏数字化保存、展示和传播,形成以黄梅戏为主的戏曲产业链,推动戏曲产业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全镇共有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怀腔、盔帽制作、打鼓书、贡糕、贡面,各项非遗均得到较好传承和弘扬发展。全镇现有一定规模民间戏剧班社等戏曲表演机构10家,从业人员200余人,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达800余场次,年营业收入500余万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石牌泰和祥戏装盔帽社是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镇从事戏服、盔帽制作及销售企业年营业收入近百万元。

  石牌镇还积极融入“大黄山”旅游圈和九华山、庐山、天柱山组成的旅游黄金带,辐射带动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年均吸引戏迷爱好者、游客超10万人次。千年古镇迸发新活力,“戏窝子”绽放新光彩。(檀志扬)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