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联播 > 正文

【走进一线记者行】石镜乡:念好“绿色经” 吃上“生态饭”

时间:2025-09-02 11:10:54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首君  

  本网讯 九月乡村,是一幅和谐画卷。走进石镜乡,鸟鸣声声,满山青翠,溪水潺潺,宛若在画中游历。这里,曾经一度靠攫取资源发展,如今,靠吃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石镜乡20世纪70年代曾经开设了不少石材矿。依托矿产资源的开发,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然而,开采矿石的靠山吃山,虽然让村民暂时摆脱了经济上的贫困,却带来了山体及生态植被的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安全隐患突出。村民陈德华回忆,那时候虽然大家都能赚到一些钱,但也不得不咽下环境急剧恶化的苦果。

  “靠山吃山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换一个‘吃’法。”从2008年开始,石镜乡怀着“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了转型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停石灰窑、石灰厂,矿山修复、边坡复绿,并通过种树、种草等对尾矿库进行综合治理,石镜乡开始爬出自己挖的“生态坑”,曾经的伤疤慢慢披上了绿装。

  不光是关停石灰窑、石灰厂,为保住青山,石镜乡还定下了禁止采伐的规矩。“矿山封了,树不让砍了,但山还是得吃。”石镜乡党委书记方卫红说,我们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让田园变景区、农家变客舍,实现“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们放下砍刀,在山里或街道办起了农家乐。踏水村村民胡兴泰从那时起放下砍刀、拿起菜刀,日子越过越红火。“砍一年的柴,还抵不上一个黄金周的收入。现在,村里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很多游客都是冲着这里良好的生态来的,我们一定会保护好这些生态资源,守住生态‘金饭碗’。”胡兴泰高兴地说。

  封山育林后,美景回来了,游客多了,钱也来了。“靠山吃山”的理儿没变,方法变了。

  “中央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更让我们看到了靠山吃山要换个‘吃’法的必要。”石镜乡党委书记方卫红说,我们经过科学的论证,制定了新的发展路径:在党建引领下,将采石后留下的矿山和矿坑,通过生态修复,打造成矿山公园,发展生态文化和生态产业,把昔日矿山地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和美乡村、“网红”打卡地。

  换个靠山吃山的“吃”法,必须把生态优先放在首位。在石镜乡邓林村山谷中,每到春天,20余万株望春花怒放枝头,漫山遍野,游人如织。“我们村一共有400余户人家,平均每户在房前屋后和山场种植望春花等各种树达100多棵。”邓林村党支部书记刘书生介绍说,我们将自然景观与观光农业、“风车森林”巧妙结合,发动农民利用自家的住房、果园、菜地、水塘、山场等,兴建旅游设施,发展采摘、餐饮、垂钓、休闲等多种业态,由“风景”变成了“钱景”。


  现在,邓林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令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前呀,我们这里的村民傍山散居,收入微薄。现如今,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造老房旧院,开办起了农家乐,当起了老板,收入很可观。”刘书生说。

  生态环境保护的越好,山林间孕育出来的“宝物”就越多。尝到了绿水青山释放出的“生态红利”,如今的石镜乡的村民们依然与林为伴、靠林致富,不同的是,不再是一味索取,而是将绿水青山视为幸福生活的“靠山”。“现在老百姓保护森林的意识越来越强,每个人上山看见有人乱砍滥伐都会主动举报。因为守住了这片绿水青山,就守住了我们老百姓的绿色饭碗。”村民赵贵根说。


  而在邓桥村,依托当地青山绿水和人文景观等文旅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倾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精品示范村,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我们通过做强体验农业、做精乡村旅游,实现‘农业+旅游+文化+教育’多领域跨界融合的生态旅游精品示范村。”邓桥村党支部书记苏传红说,去年实现经营性收入160余万元,带动村内100余人就业务工,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在石镜乡横塘村,抬头可见四周巍巍青山、低头可见潺潺碧水,空气格外清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清新的水墨画中。“城里的客人来了,除了欣赏山里的风景和休闲娱乐以外,剩下的事,就是想选择一家有特色的农家乐尝尝鲜。我们靠山吃山,也从吃‘石头饭’,换成了吃‘生态饭’。”村民们看到过去千疮百孔的石壁山,如今变成了绿水青山的石壁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伴随乡村旅游兴起,石镜乡推动产业与宜居乡村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檀志扬 杨振坤)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